张敬忠《边词》唐山水诗鉴赏
张敬忠
五原春色旧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
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
唐中宗神龙三年(707),张仁愿任朔方军总管,奏用当时任监察御史的张敬忠分判军事。这首《边词》,大约就是他在朔方军幕任职时写的。
这首诗的艺术构思相当巧妙: 诗写的是边塞风景,所要表现的却是诗人对唐都长安的怀念之情。首句,开门见山,点出地点是在“五原”,就是现在内蒙古自治区的五原县。“春色迟”,是全诗眼目,也是贯穿全诗意象的一条线索。五原地处塞漠,北临大碛,冬长夏短,气候严寒,风物荒凉,故而春色姗姗来迟。“旧来”即向来。着此二字,不但表明此地的荒寒自古迄今皆然,而且表明诗人对此景象亦早有所闻。从诗句中,可以感触得到诗人对边塞荒寒的惊异和困惑,以及离别都城远赴漠北的一缕淡淡的愁思。这一句领起全篇,次句便对春色之来迟作具体的描绘。春天,首先映入人们眼帘的是翠绿的杨柳色。那布满嫩叶的枝条,纷纷下垂如丝,迎风飘拂。古代的诗人们很善于在柳色中发现春意,捕捉春天的消息,妙摄早春之魂。贺知章的《咏柳》是脍炙人口的名篇。杨巨源也有“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的佳句(《城东早春》)。然而,在这边地五原,尽管已是二月,垂杨尚未舒叶,更未垂挂绿丝,一片萧索、荒寒之景历历在目。诗人抓住“垂杨未挂丝”这个典型事物,非常形象而又简括地表现出边地春迟的特点,却又令人想见内地桃红柳绿、春光烂漫的景象。落笔在边塞,反衬出内地,象外有象,景外见景。这是很巧妙的写法。日本汉诗研究者说: “这两句的精采处在于先点出焦急等待的事物,以唤起读者的想象力。然后再予以否定。这种笔法更加切实地表现出盼望见到‘春色’和‘垂杨挂丝’的心情。”(见《中国古诗名篇鉴赏辞典》,日本前野直彬、石川忠久编,杨松涛译。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赏析也颇为独到、细致。
三、四两句仍紧扣“春迟”写边地风物。诗人直接采用对比手法,与都城长安进行比照。他先假设一句,即使今日边地冰河已开始解冻、融化,但在皇都长安,恐怕早已姹紫嫣红开过,到了春暮百花凋谢之时了。两相对比,诗人怀念长安之意自见。明人钟惺《唐诗归》评此诗“只叙景物,许多感情”,是精到的。
张敬忠亲自参加过唐王朝与突厥在边塞的战斗,在张仁愿军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他对边塞的风物有新鲜独到的感受。这首诗写五原的荒寒景象,虽淡淡几笔,却宛然在目。在孤寂的情调中又透露出边地的宁静和平、辽阔壮美。“河畔冰开”带给人的是边地春光毕竟要降临的乐观信念。全篇洋溢出初唐诗歌不可多见的质朴、开朗气息。诗的结联妙用了流水对,一意贯串,风调轻爽流畅。读完全诗,我们好象见到这位儒将在战斗间隙中漫步五原顾盼自如的神情,并且感触到他既怀念长安又欣赏边地风物的丰富的精神活动。应该说,这是初唐诗中描绘边塞风光的佳作。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