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都城南庄·崔护》原文与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关于这首,有一个非常动人的、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传说诗人崔护年轻时去长安应试,未第,清明那天独自到郊外踏青。在城南见一户庄院,“花木丛萃,寂若无人”,便上前叩门求饮。门开后,一位“妖姿媚态,绰有余妍”的少女将一杯水送到他手中,还替他搬来了一张凳子,然后倚在桃树旁,脉脉含情地注视着他。崔护告辞时,她送出门外,“如不胜情而入”。崔护也频频回首,恋恋不舍而归。第二年清明,崔护再次来到这里,四周景色如故,院门却上了锁。崔护无限惆怅,便在门上题了这首诗。原来那天少女随父亲外出了。她回家看到门上的题诗后,一病不起,饮食不进。数日后,崔护因惦记着少女,又来寻访。只见她昏死在床上,知觉全无。崔护“举其首枕其股,哭而祝曰,某在斯,须臾,开目复活”。少女的父亲见女儿死而复生,非常高兴,“遂以女归之”。一对有情人终成眷属。

这个故事在《本事诗》、《太平广记》、《唐诗纪事》中均有记载。崔护是否真有这段奇遇,谁也说不清,也无需说清,才子佳人结良缘本来就是善良人们的美好愿望,美好的东西是应该永远保存的。崔护倒确是因这首诗留下了诗名。

全诗只有四句。前两句追叙去年的事情。“去年今日此门中”,时间、地点记叙得非常清晰、具体,可见这一天对诗人来说是个印象深刻、难以忘怀的日子。为什么?因为“此门”中有一位娇美的少女。但作者并不正面描写少女的容貌、姿色,却用两美相映成辉、争妍斗胜的传神描绘,渲染了少女的美丽、动人。桃花是春天的象征,它的艳丽是举世公认的,能与之“相映”的“人面”,其美丽、动人也就可想而知了。特别要注意这个“红”字。桃花是红的,不言而喻;人面为什么也是红的呢?这固然因为少女正值妙龄,青春焕发,脸色红润;同时也暗示了少女的心态:由于这位青年男子的出现,惹得她春意萌动,一股羞涩的红晕不觉涌上脸颊。

这次邂逅,“此门”中的“人面”给诗人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印象,同时也播下了爱情的种子,于是才有今年今日的重访。三、四句写的就是今年今日之事。作者虽没有明说“今年今日”,因首句已有暗示,读者自能领会。“人面不知何处去”,是说重访不遇。“桃花依旧笑春风”,院门虽然上着锁,桃花却从院墙里探出头来,“依旧”和去年一样,在春风中尽情怒放。不见“人面”已是惆怅万分,“桃花依旧”更使诗人满怀希望落空而产生的懊丧心情更形强烈。一个“笑”字,把桃花拟人化了,桃花似乎对诗人心里的苦恼,无动于衷,依旧含笑,以笑衬恼,倍增其恼。

短短四句诗,三句写到了“人面”、“桃花”,诗人着意勾画了两个场景相同的画面——桃花相映着的人面,人面去后的桃花,通过映照、对比,巧妙地显示了诗人感情的跌宕变化:初遇时的脉脉含情,别后的眷眷相思,深情的再度重访,未遇的惆怅失望等等。全诗自然明快,情真意切,令人回味无穷。“人面桃花”也成了常用的典故。

据沈括《梦溪笔谈》载,此诗第三句原作“人面不知何处去”,后来作者认为“其意未工,语未全”,改为“人面只今何处去”(《全唐诗》作“人面只今何处在”)。这样改,使今昔之感更突出,更鲜明。录以备考。

唐人虽小诗,莫不揉埏极工而后已。崔护诗: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后以语未工,故第三句云“人面只今何处去”,虽有两“今”字,不惜也。( [宋]沈括《梦溪笔谈》)

太白、龙标外,人各擅能。有一口直述,绝无含蓄转折,自然入妙。如“昔年今日此门中……”此等着不得气力学问,所谓诗家三昧,直让唐人独步。( [清]施闰章《蠖斋诗话》)

(第一句)此句贯下,以今年今日而想去年今日,总只为此门中之故。去年笑春风,桃花映着娇面;今年依旧笑春风,且笑着情痴郎,空对春风,几回凄恻也。(王尧衢《古唐诗合解》)

唐人作诗,意细法密。如崔护云: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后改为“人面只今何处在”,以有“今”字,则前后交付明白,重字不惜也。(吴乔《围炉诗话》卷三)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