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杜牧》原文与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杜牧

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

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

本诗是作者在宣宗大中四年(850),由吏部员外郎出任湖州(即吴兴)刺史时的抒怀之作,也是作者即将离开京都南下的一首告别诗。

诗人出外赴任,是迫于当时牛李党争、宦官擅权的昏暗政治形势。远离政治斗争的中心,诗人有不少感慨,离长安前登上乐游原,抒发了自己壮志难申的郁闷之情。乐游原,位于长安城南,地势高于长安城,四面宽敞,居高远眺,可一览无遗,为游览胜地,因汉宣帝曾建乐游苑于此而得名。

诗的前两句,直抒胸臆。诗人有政治、军事才干,素怀宏大抱负,但始终得不到施展。因此说,在大有作为的清平时日,将情趣用于欣赏天上闲游的孤云、寻求僧侣的清静,这样虽是有味,却是毫无才能的表现。表明诗人并不愿意闲置终生,只是由于处身派系斗争的政治环境,得不到朝廷重用,只好无聊度日。此两句在流露诗人愤激的反语中足见其深沉的苦闷情怀。

第三句是说自己将赴吴兴出守之事。据汉制,郡太守一车两幡。幡即旌麾,古代官员出行,用旌麾表示身份。此句指诗人将以州刺史的身份远去江海。湖州北面为太湖,东南是东海,故以“江海”代称。诗中的“欲”字,是“将要”的意思。以“欲”字领起,意在唤起下文,指明此时此刻自己内心的激动。

第四句点明题意。在这不平常的时刻,自己独登乐游原的目的是去遥望昭陵。昭陵,为唐代开国之君、太宗皇帝的陵墓,其位在陕西礼泉县东北九峻(音宗)山。太宗皇帝任人唯贤,使国家各项事业蒸蒸日上,广大百姓安居乐业,故深受人民的爱戴。诗人在乐游原上远眺昭陵,因不满现时政治的衰败,而追怀、向往唐初盛世,从而进一步表现自己有才却无所施展的难言痛楚。

本诗采用托事于物的兴体写法,既简练,又含蓄,构思巧妙,词意深藏。

杜牧诗:“清时有味是无能……”此盖不满于当时,故末有“望昭陵”之句。汪辅之……谪官累年,遇赦幸复知处州,谢表有云: “清时有味,白首无能。”蔡持正为侍御史,引杜牧诗为证,以为怨望,遂复罢。(叶梦得《石林诗话》卷中)

杜牧之自尚书郎出为郡守之作,其意深矣。盖乐游原者,汉宣帝之寝庙在焉。昭陵即唐太宗之陵也。牧之之意,盖自伤不遇宣帝、太宗之时,而远为郡守也。藉使意不出此,以景趣为意,亦自不凡,况感寓之深乎?此其所以不可及也。( 〔宋〕马永卿《懒真子》)

《笔谈》谓“今人守郡”用颜延年“一麾乃出守”误,自杜牧始。此说亦未为是。观《三国志》“拥麾守郡”,《文选》“建麾作牧”,此语在牧之前久矣。汉制:太守车两幡,所谓麾也。唐人如杜子美、柳子厚、刘梦得皆用之,谓之误不可。(胡震亨《唐音癸签》)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