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杜甫》原文与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杜甫



堂上不合生枫树,怪底江山起烟雾。

闻君扫却赤县图,乘兴遣画沧州趣。

画师亦无数,好手不可遇。

对此融心神,知君重毫素。

岂但祁岳与郑虔,笔迹远过杨契丹。

得非玄圃裂,无乃潇湘翻?

悄然坐我天姥下,耳边已似闻清猿。

反思前夜风雨急,乃是蒲城鬼神入。

元气淋漓障犹湿,真宰上诉天应泣。

野亭春还杂花远,渔翁暝踏孤舟立。

沧浪水深青溟阔,欹岸侧岛秋毫末。

不见湘妃鼓瑟时,至今斑竹临江活。

刘侯天机精,爱画入骨髓。

自有两儿郎,挥洒亦莫比。

大儿聪明到,能添老树巅崖里;

小儿心孔开,貌得山僧及童子。

若耶溪,云门寺,

我独何为在泥滓,青鞋布袜从此始。


“堂上不合生枫树,怪底江山起烟雾。”这是题画诗的奇句。称颂一幅画的笔墨高超,不但不用概念化的语言,也不直接正面地说出,而是用一种天真的怪叹方式表达出来。枫树是不应生在厅堂之上的,可是居然生了;那江山还飘起一缕缕一团团烟雾,这不是可“怪”的吗!

这幅山水图是在画了一幅《赤县图》之后,乘兴又画了的。沧州,不是具体地名,泛指山水幽胜之地。

画师虽多,但真正的好手难逢。当时诗人还没结识曹霸、韩干、韦偃这些唐代大画家,刘少府(名刘单)大约是诗人当时所见过的最好的画家了。因此诗人对着这幅山水障子,心神被折服了。他发现这位在奉先当县尉(亦称“少府”)的画家所重视的不是其他,而是他的画笔,他的素绢。因之,他才取得了祁岳、郑虔以及杨契丹这些画家所远远不如的成就。

祁岳,应即祁乐。岑参有《送祈乐归河东》诗。从诗中可知祈是河东人,曾到骊山献赋,但不被召见。岑参很赞美他的画,但《画录》上评他“在李国恒之下”。杨契丹则是隋时的名画家。郑虔是杜甫的同时人,年长过杜。因当过广文馆博士,所以又称郑广文、广文先生。他是杜甫的至交,善长诗、书、画。杜甫对他的画没讲过什么推许的话,偶而提到了,也没什么热情。

下面且看诗人如何赞美这位远离魏阙,完全得不到皇帝赞赏的画家刘少府的作品。

“得非玄圃裂,无乃潇湘翻”。玄圃,又作悬圃、县圃、元圃,神话传说中的仙境,在昆仑山上。《楚辞·哀时命》: “愿至昆仑之悬圃”。“玄圃裂”,有形容画中山石的峥嵘、奇兀、嵯峨意;也有昆仑仙境被分割到画面上之意。“潇湘翻”,形容水态的波澜汹涌。潇湘,即潇水和湘水。两句极写山水画得高妙而笔意奇警和奔放。

诗人早年游过风景胜地天姥山(在浙江新昌县东),曾被那里的风光所陶醉,现在,画中的山水使诗人的想象飞升,注目凝神,仿佛回到了旧游之地,听见了那里的猿啼……

“反思前夜风雨急,乃是蒲城鬼神入。”前句暗中交待了所谓“新画山水障”,乃在前天晚上,那正是个风雨大作之夜;诗人又借此发挥了想象,为什么风雨大作?有鬼神进入了蒲城(即奉先),鬼神入城作甚?帮助画家作画。刘少府的作画,仿佛有鬼神相助,那画还能不好么?

“元气淋漓障犹湿,真宰上诉天应泣。”说的是一股天地混元之气在障子上浮动,水气未干,不是真的画面未干,而是所画之水流出,浸渍了障子。真宰,想象中天地的大主宰。如有谁上诉给真宰,使天地感动得落泪。这是“鬼神入”的发展。总之,通过写刘少府画这幅画时有鬼神相助,连真宰知道了这幅画也为之动容。此极赞其画艺之精妙。

接着,诗人对画中景物作了描写。画面上近有野亭,远有杂花,时节正当春归。江面上飘着孤舟,舟上站着位渔翁,暮色中似乎正在望着什么。水是深的,天是空阔的。那倾斜的岸边,那水岛的侧旁,画家画得极精极细,仿佛秋毫可见。这两句是写画面的空间感,上句言江天境界的阔大,下句说岸边岛侧工笔细描的精微。一为远景,一为近景。舜死苍梧,二妃往哭,死于湘水,成为湘水女神,水上时闻鼓瑟之声,这情景画面上是看不到的,但湘妃哭舜,曾泪染竹斑,现在画面上江边那丛丛斑竹却清楚可见,而且生长得还很茂密。这两句一虚一实,从时间上拓展开来写。

诗人描写了画的构图,这是幅构图复杂的画,画家肯定用了很大的功力,可以说,这还是幅集体创作,画家动员了他的两个孩子。两个孩子多大?没说,从口气上看,应是两个少年,他们都“挥洒亦莫比”。一个能在巅崖上画树,一个能画出一位老和尚,和尚后面还跟着一个童子。从诗的结构上说,写两个孩子的“挥洒”,是对画面的补叙,而放在这里补叙,目的在于引起下文,并借此发出感慨。

由于画中不但有好山川、好景物,更有托身世外的山僧。于是诗人的想象飞驰,进入若耶溪、云门寺那样的所在。若耶溪、云门寺,皆在今浙江绍兴市,为风景名胜之地,诗人青年时南游吴越曾到过那里。人生的道路既然不平坦,充满艰难,世界又很不干净,那么“我独何为在泥滓”?泥滓,借指尘世。这是诗人自问,答案是什么呢? “青鞋布袜从此始”,诗人产生了物外之想,要过隐士生活了。青鞋布袜,为隐士所服。看画引起自己想作隐士,这不是真的要作隐士,而是在赞画,是赞画的美感作用和社会效果。

此诗在诗人的全部咏画、题画诗中,称得上是一篇力作。全诗用笔飘洒自由,顿挫淋漓,有对画面的描写,有对诗人心态感受的描写;写了作画过程,也写了画面细节;有对画面的实写,也有对画面的虚写;有对画面空间布局的描写,也有悠长时间的概括;有对作画功夫和画艺的称赞,也有对画面美感作用的展示。诗写的是画,诗本身却也构成一幅无形的画。

老杜《奉先刘少府画山水幛歌》云: “反思前夜风雨急,乃是蒲城鬼神入。元气淋漓幛犹湿,真宰上诉天应泣。”……穷本探妙,超出准绳外,不特状写景物也。([宋]黄彻《溪诗话》卷六)

(“堂上”句)唐突得妙! (钟评) (“反思”两句)追写冥理,疑畏交集。(钟评) (钟惺 谭元春《诗归》卷二十)

画有六法: “气韵生动”第一,“骨法用笔”次之。杜以画法为诗法,通篇字字跳跃,天机盎然,见其气韵。乃“堂上不合生枫树”,突然而起,从天而下,已而忽入“前夜风雨急”,已而忽入两儿挥洒,突兀顿挫,不知所自来,见其骨法。至末因貌山僧,转云门、若耶,青鞋布袜,阕然而止,总得画法经营位置之妙。而篇中最得画家三味,尤在“元气淋漓障犹湿”一语,试一想象,此画至今在目,真是下笔有神;而诗中之画,令顾、陆奔走笔端。(王嗣奭《杜臆》卷一)

见画而思游名山,现题外。题画诗开出异境,后人往往宗之。(沈德潜《唐诗别裁》)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