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春望》唐诗赏析,《春望》原文与注释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杜甫·春望》唐诗赏析,《春望》原文与注释

杜 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注释】 ①国破: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 六月,安禄山、史思明叛军攻下唐都长安。②感时:感叹时事。恨别:怨恨与家人离别很久的社会现状。③连三月:连续三个月,或言其久。又称: 至德二年 (757) 的正月到三月,潼关、睢阳一线,太原、河东一带,均有反复激战。抵:值。④浑欲:简直要。

【鉴赏】 唐肃宗至德元年 (756) 七月,唐肃宗在灵武即位,杜甫把家小安顿在鄜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途中被叛军抓获,带回长安。因他官职卑微,未被监禁。次年三月,他身陷长安,眼看国破家离,感时伤泪,写下此诗。

首联: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写 “春望” 所见: 国都沦陷,城池残破; 虽然山河依旧,春色满城,但草木深深,无人修葺,一片荒败景象。一个“破” 写尽国破家恨的悲哀; 一个 “深” 字再现荒无人迹的凄凉。正如司马光在 《续诗话》 中所云: “古人为诗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如 ‘国破山河在’ 云云。‘山河在’,明无余物矣; ‘草木深’,明无人矣。” 在 “国破”与 “山河在”、“城春” 与 “草木深” 的对照中,充满了伤国感时的悲痛。

颔联: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写离乱之感。春天的花、鸟本是娱人之物,但想到国破的时事,家离的悲哀,花也为之“溅泪”,鸟也为之“惊心”,自己更加伤怀落泪了! 这是触景生情,移情于花鸟,情景交融的悲痛欲绝的境界。

颈联: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写想望家人。天宝十五年 (756) 六月,安禄山、史思明叛军进攻潼关,后陷长安,杜甫带着妻子逃到鄜州 (今陕西富县),寄居羌村。七月,肃宗即位后,杜甫于八月离家北上延州 (今延安),拟去灵武为平叛效力。不久,他被叛军抓获押回沦陷的长安,直到次年三月作此诗时,他离家已半年多,家书渺茫,音讯全无。所以,他慨叹在这烽烟不断的战乱时期,一封家信真是胜过 “万金” 啊! 这联的 “烽火” 与首联的“国破”,“抵万金” 与颔联的 “恨别” 相照应,层层深化悲愤之感。

尾联: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具体写搔头忧思的惨戚之状。眼看烽火遍地,家书不通,忧国思家,重重愁绪袭上心头,愁生白发,一“搔” 便断,发 “短” 愁长,简直要插不住簪子了! “国破”、“恨别” 之忧思,更添一层!

全诗忧伤国事,眷念家人,殷殷情切,真挚感人。由景生情,情景交融,感情强烈而不浅露,意脉贯通而不平直。诗以 “感时” 承“春”,以 “恨别”承“国破”,以 “烽火” 承“时”,以 “家书” 承“别”,连环承转,可谓 “惊心”、“溅泪”,故而成为千百年来的绝唱!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