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肩吾·夜笛词》原文与赏析
施肩吾
皎洁西楼月未斜,笛声寥亮入东家。
却令灯下裁衣妇,误剪同心一半花。
唐诗中描写音乐和借音乐意象以抒情的作品数量甚多,如岑参写吹胡笳、白居易写弹琵琶、韩愈之听琴、李贺之听箜篌……都是善于描摹又能传神的长篇之作。相形之下,同样题材的绝句诗,在写作手法上就显得别有意趣。《夜笛词》便是其中的一首。
全诗给读者展示了两组镜头,一是明月之夜的西楼和楼上飘出的笛声;二是东家在灯下裁衣的少妇闻笛而走神,在剪裁上弄出差错的情事。两组镜头的衔接组合,又产生出更多的意蕴。
“皎洁西楼月未斜”,从“皎洁”、“月未斜”数字,可知这是十五月圆之夜,月到中天之时。这能引起读者现成的联想,即两地相思之情。但诗人并没有沿袭“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 (曹植《七哀》)的思路,而是接着写西楼之上“笛声寥亮”,又通过“入东家”巧妙地将前二句与后二句联结,使过渡自然。这里须指出,处在暗场中,还应有一位吹笛人。他可能是很关紧要的人物,也可能不是。在这个明月之夜,他吹奏的是什么曲子呢?诗人并没作“先为《霓裳》后《六么》”式的说明,读者可作的发挥便自由多了。是《关山月》?是《折杨柳》?是《落梅花》?曲调当与明月和相思有关,不然,何以叫诗中那位裁衣剪花的少妇那样痴迷呢?
“却令灯下裁衣妇,误剪同心一半花。”写笛声传入东家后造成的影响。少妇正在裁衣剪花,而花样为“同心”纹样,这一点透露了人物内心秘密,显然她正想着一个人。而那笛声不仅“寥亮”,而且使她动心,如痴如醉,乃至“误剪同心一半花”。这里读者对诗意的生发有两个方向。一般说来,西楼吹笛人与少妇了无关涉,只是他的笛声引起了她对离人的怀想,因而走了神。特殊的情况,西楼吹笛人即少妇心中之人,那曲中之意只有他们自己知道,因而她有点心慌意乱。当诗的具体交代语言少了,或省略了限制性的词语,诗意的能动性就增强。这是多数绝句耐人玩味的一个重要原因。这诗在误剪同心花样处结尾,留下了一个可以推测的情景,即那少妇发现大错铸成的懊恼,“天啦,竟把同心花剪掉一半儿,这是撞了什么鬼呢!”其啼笑皆非之态,跃然纸上。
中晚唐绝句与盛唐绝句风貌有较大不同,诗人逐渐超出情景二端,开始对小情趣和生活事件给以更多注意,绝句中出现了情节性内容。这首诗就是撷取一个富于启发性的日常生活片断,作点睛式刻画,显得很有生趣。绝句不可能对声乐本身详加描述,从声乐发生的效果,读者不难体会那“夜笛”声乐之妙,这是工于用短的办法。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