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苏轼》原文与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苏轼

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潭在城东二十里,

常与泗水增减清浊相应。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元丰元年(1078),苏轼任徐州太守。这是苏轼在徐州任上赴石潭谢雨道中所作,共五首,这是第四首。前面三首从不同的角度写春旱雨后农村丰收可望,男女老幼喜悦之情。这首词记录作者亲身经历的富有情趣的农村生活片断。

开篇“簌簌衣巾落枣花”,清辞丽句,音韵清蔚。这句是“枣花簌簌落衣巾”的倒文,此词以音调响亮的“麻”韵相协,作倒装句法而情韵益彰。“簌簌”,象声。这句与元稹《连昌宫词》: “风动落花红簌簌”,意象相似,虽未写风,仍觉有微风吹拂,黄色的枣花纷纷飘落。簌簌作响,飘洒在作者的衣巾上,还能闻到枣花的清香呢!次句“村南村北响缫车”,只闻缫车之声,不见缫丝之人,可引发出几多想象。《高斋诗话》云: “东坡长短句云: ‘村南村北响缫车’,参寥诗云: ‘隔林仿佛闻机杼,知有人家住翠微’,秦少游云: ‘菰蒲深处疑无地,忽有人家笑语声’。三诗大同小异,皆奇句也。”奇就奇在以声写人,创造出其味不尽的意境。我们可以想象,村妇们在蚕事已毕、麦收之前紧张的缫丝,村村落落那番欢欣热烈的劳动气氛。末句“牛衣古柳卖黄瓜”,则是村头所见的另一个场景。“牛衣”,用草麻编成给牛披体使暖之衣。《汉书·食货志》有“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句,这里指卖瓜者所穿的粗劣衣服。作者行步于村野之中,又听得几声歌唱似的吆喝声,抬头一看,原来古柳树旁有位农人正卖鲜嫩的黄瓜哩!这是又一个意趣盎然的特写镜头。曾季貍在《艇斋诗话》中说,他见过苏轼墨迹,“牛依”作“半依”。参之苏轼《夜泊牛口》: “居民偶相聚,三四依古柳”,作“半依”亦具胜义,指卖瓜者正在柳荫掩映之间。

上片绘声绘色地描写出一幅充满浓郁生活气息和丰收喜悦的农村风俗画;下片则记述了作者村行中的一件小事,事虽小意味却深长。“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谩思茶。”“谩”,颇、甚。在暖烘烘的太阳下,路走得不少了,时间也快近中午了,加之刚才还喝了几杯酒,现在感到又渴又倦,想午睡片刻又无处眠身,于是只好“敲门试问野人家”,向村野农家讨碗茶喝,以解渴提神,权作休息吧。封建时代一般州郡长官,因公访察乡里,总是属吏前呼后拥,百姓奉迎叫苦不迭;而苏轼自称“我是田中识字夫”,不想高踞于百姓之上自作威福,因而要一碗茶喝,还要轻轻敲门,“试问”有否现成的茶让他喝一口,并不要求“野人家”特地为他煮水沏茶。这种随便、谦和的态度,跟一般“使君”适成鲜明的对照。

此词上片写景,下片记事,看似相隔一层,但下片从记事中反映出作者爱护百姓、愿与他们平等相处的思想感情,与上片“使君”关心农事、描绘出的雨后农桑丰收之景,岂不两相交融,浑然一体。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