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海上图二首》题画诗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黄宗羲

去岁临山望海昌,今年此地忆家乡。

涛声一样如鼙鼓,愁绪缘何判两行。

曾是乘桴队里来,当年噩梦已尘埃。

白头自笑真多事,又向长塘看浪回

【注释】

①临山:在浙江余姚西北约二十公里处,与海宁隔杭州湾,遥遥相对。海昌:浙江海宁的古称。②鼙(pi):古代军中所击的小鼓。这里用以形容涛声。③桴(fu):小筏子。④长塘:指海宁盐官城外的钱塘江大堤。

【评说】

本诗选自黄宗羲《南雷诗历》卷二。

康熙十五年(1676)以后,黄宗羲连年在海宁设馆讲学,这两首题画诗,就是当时在海宁讲学时所作。画面上海涛滚滚,诗人的诗思也随之而涌动。去年的此刻,我登眺临山,远望遥相对峙的海昌;今年只身独立海宁,不禁产生思乡忆旧之情。面对的是同一片大海,涛声依旧,如鼙鼓奏击,为何今昔“愁绪”却判若两行,有如此之别?诗人把“去岁”与“今年”不同的时间,“临山望海昌”、“此地忆家乡”不同的地点,一样的涛声,两种愁绪对照起来写,使全诗显得曲折生动,颇有情致,引人深思。那么,诗人真正的愁思是什么呢?是不是仅仅局限于思乡呢? 这一切在第二首中得到了明确的回答。

第二首开头“乘桴”一句,承画面海涛孤舟而来。在这儿,诗人其实借用了《论语·公冶长》中的一则典故:“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这本是孔子因自己政治主张不得用世的牢骚。诗中一语双关,不仅绾合画面,更是抒发了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慨。想当年,清军长驱南下,南都崩溃,诗人脱身返乡,即毁家产,纾国难,聚集民众,北上抵抗外族。几经失败,终未矢志。当闻说监国鲁王还至东海,诗人即赴舟山“行朝”,但为海魁悍帅节制,有志难伸,徒有都察御史之衔,根本不可能有所建树。现在眼前见此滔滔海浪,不免心潮澎湃,浮现出当年海滨作战的场面以及“欲计民生无冻馁”的雄心壮志,而今却如梦魇般化作尘埃灰烬,彻底破灭了。到头来,只落得白霜满鬓,满目凄然,在无可奈何之下,只好自笑当年多事,自寻烦恼。这并不意味着诗人的消极无为,而是他无奈中的自我解嘲而已,因为他在晚年闲居山中时犹且发出“锋镝牢囚取次过,依然不废我弦歌! 死犹未肯输心去,贫亦其能奈我何”(《山居杂咏》)的心志。转首回望长塘,只见横无涯际的海浪,再一次陷入了无限的深思……

全诗由“波涛”联想到“乘桴”,再由“乘桴”一语双关,而想到“当年”的“噩梦”,最后把画中海浪与现实的海浪融为一体。这一回旋曲折的写法,极为精深,令人回味无穷。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