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源图》题画诗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沈周

啼饥儿女正连村,况有催租吏打门。

一夜老夫眠不得,起来寻纸画桃源。

沈周(1427—1509),明杰出画家。字启南,号石田、白石翁,长洲(今江苏吴县)相城人。终生不仕,专门从事于诗文和书画创作。诗学白居易、苏轼、陆游,自然新警。书学黄庭坚,圆融遒丽。善画山水,兼工花鸟、人物。山水画法得自家传,后复上溯董源、巨然、李成,以己意出之。中年学黄公望,晚年倾心于吴镇。四十岁以前,多作盈尺小景,风格谨严细密中具浑沦的气势。之后拓为大幅,笔墨坚实豪放,风格沉厚酣畅。他与其学生文征明、唐寅、仇英被合称为“明四家”。传世画作有《庐山高图》、 《秋林话日图》、 《沧洲趣图》、《慈鸟图》等。诗文集有《石田集》、 《客座新闻》等。

这首题画诗的构思很别致,既不是对画境的形容描绘,也不是就画境借题发挥,更不是绘画技巧的介绍或绘画理论的阐发,而是要言不烦地点示创作《桃源图》的思想动机。

自从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写出杰作《桃花源诗并记》以后,影响极为深远,后代不知有多少诗人和画家创作出多少《桃源诗》和《桃源图》来。这些诗和图的主要内容不外乎把陶渊明所憧憬的那种“春蚕收长丝,秋熟蘼王税”式的没有剥削压迫的理想社会的情景从不同的侧面再具体描绘一番,而很少从刺激作者形成这种理想的社会原因去构想的。现在沈周的题画诗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揭示了桃花源式的理想社会的憧憬图的诞生正是残酷的现实生活的反拨,这一独特的构思深刻地揭示了诗人的创作心态,具有历史的和现实的双重意义。

诗的首句揭示,啼饥号寒的儿女,决非一家一户,而是连村遍野,到处都是。次句进一步揭示,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仍有恶吏下乡催逼租税,“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柳宗元《捕蛇者说》),排门索户,敲榨勒索。以上这种现象,从东晋的陶渊明,到明代中叶的沈周,是司空见惯的,并且从来没有间断过。

的三、四两句写画家由于看到上述凄惨景象,气得一夜都没有睡,于是,便“起来寻纸画桃源”。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光明,找不到出路,只好躲进艺术之宫,去寻找乌托邦,去寻找心造的幻影,这就是封建社会中,知识分子的共同悲剧。

这首题画诗的价值,就在于它一针见血地揭示了这类诗画的创作原动力。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