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鹰》题画诗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杜甫

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

㧐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

绦旋光堪摘,轩楹势可呼。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我国诗歌史上素有“诗圣”之称的大诗人杜甫,写过二十余首题画诗。虽说题画诗在杜甫以前已经有人写过,然而,真正开一代风气,使题画诗这种融诗画于一炉的独特的诗体崛起于有唐一代,还得归功于杜甫。 《画鹰》是他早期的作品,是诸多题画诗中很有特色的一首。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河南巩县(今同)人。他是初唐诗人杜审言的孙子。天宝初,应进士不第,困居长安。天宝中,因献三大礼赋,受玄宗赏识,授京兆府兵曹参军。安史乱起,谒肃宗于凤翔,拜左拾遗。不久,他弃官入蜀,至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畔。严武任剑南节度使,奏杜甫为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他亲身经历了唐王朝的“开元盛世”和“安史之乱”的战乱时期,用歌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现实,因而他的诗有“诗史”之誉。杜甫善书法,楷、隶、行、草无一不工(陶宗仪《书史会要》),他对书法、绘画艺术有精湛的鉴赏能力,所以他写了许多题咏书画的诗篇。著有《杜工部集》。

《画鹰》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就题写,写尽题面的意思,已摄得画鹰之神。 “素练风霜起”,是说雪白的画绢上,突然腾起了一阵风霜,为什么呢?次句便点明矫健的苍鹰挟带风霜,飞腾欲起,极力赞扬这幅画画得与众不同,很出色。诗人在发端处采用了倒卷的手法,有意颠倒第一、第二句的序次,造成一种先声夺人的气势,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颔、颈两联紧扣“画作殊”着笔,正面描写“画鹰”在腾起搏击前的形貌和神态。 “㧐”,同竦, “㧐身思狡兔”,画面上的鹰竦起身子,好像想要攫取狡猾的兔子。 “侧目”句,形容画鹰的眼神, “愁胡”,定睛凝思的胡狲,语出孙楚《鹰赋》: “深目蛾眉,状如愁胡。”颈联的“绦旋”,是系鹰用的丝绳和金属圆轴, “光堪摘”,丝绳与圆轴闪闪发光,只要摘掉羁绊,苍鹰就能展翅远翔。 “轩楹”,是堂前的廊柱,画鹰悬挂在柱上,气势轩昂,好像一经呼唤,就可以腾起飞出。这两联诗描写画鹰神态灵动,飞腾欲去,栩栩如生,如真鹰一般。诗人先以真鹰拟画,再从画鹰见真,将“以画作真”的表现手法,发挥得淋漓尽致。

尾联,由画鹰引起联想,生发开去,写出诗人自己的心绪和意愿。 “毛血”句,见班固《西都赋》: “风毛雨血,洒野蔽天。”一经诗人拈用,如同己出。诗人因画鹰而希望见到真鹰能奋飞于宇穹,搏击那些“凡鸟”,将凡鸟的毛血洒于平原之上。沈德潜说此诗“怀抱俱见” (《唐诗别裁集》),这首题画诗确实借着画鹰的诗歌意象,表达了诗人乘风思奋飞的志向和疾恶如仇的襟抱,表明杜甫在青年时期充满着青春活力和朝气,富有理想和进取精神。

《画鹰》诗在工整谨严的格律之中,笔锋极意动荡,写画鹰神采飞扬,气势磅礴,寄托着诗人的挟风霜而翱翔的凌云志和“击凡鸟”的激情。全诗处处不离画,句句写画鹰,咏鹰摅怀,不粘不滞,因而意象灵动,寓意深远,成为杜甫题画诗中的名篇。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