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牛渚山记》原文与赏析
陆游
在当涂县北三十里。山下有矶,古津渡也,与和州横江陵相对。
隋师伐陈,贺若弼从此北渡。六朝以来,为屯戍之地。《舆地志》:“牛渚山,昔有人潜行,云此处通洞庭,傍达无底。见金牛状异,乃见怪而出。”温峤平苏峻乱,进录尚书事,逊不受。还藩,至牛渚矶,水深不可测。世云,下多怪物。峤遂燃犀烛照之,须臾,水族覆灭,奇形怪状,或乘车马,著赤衣衣帻。其夜,梦人谓曰:“与君幽明道别,何意相照!”峤至镇,未旬而卒。谢尚镇牛渚,尝秋夜乘月,与左右微服汛江。会袁宏在舫中讽咏,声既清畅,词又藻拔。遂迎升舟,与之谈论。宏自此名誉日茂。
刘禹锡 《泊牛渚诗》,“芦苇晚风起,秋江鳞甲生。残霞忽改色,远雁有余声。戍鼓音响绝,渔家灯火明。无人能咏史,独自月中行。”李白诗,“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
牛渚山,在今安徽马鞍山市西南十四里,相传古时有金牛出渚而得名。山麓有牛渚矶,又称采石矶,附近有李白衣冠冢、捉胎、太白楼等胜迹。牛渚矶与南京燕子矶、岳阳城陵矶齐名,并称“长江三矶”。采石矶壁立江流,与对岸天门山夹江对峙。万里长江至此被地形所缚,更为湍急。李白《横江词》“海神来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句,写出了这里独特的地理形势。
乾道六年 (1170),陆游通判夔州入蜀,7月11日过牛渚山。日记中对牛渚山一带地形及有关史实有扼要记载,摘引以为理解《牛渚山记》之助:“采石一名牛渚,与和州对岸。江面比瓜洲为狭,故隋韩擒虎平陈,及本朝曹彬下南唐,皆自此渡。然微风辄浪作不可行。刘宾客云,“芦苇晚风起,秋江鳞甲生。”王文公云,“一风微吹万舟阻。”皆谓此矶也。矶即南唐樊若冰献策,作浮梁渡王师处。初若冰不得志于李氏,诈祝发为僧,庐于采石山,凿石为窍,及建石浮图,又月夜系绳于浮图,棹小舟急渡,引绳至江北,以度江面。既习知不谬,即亡走京师上书。其后王师南渡,浮梁果不差尺寸。……”(《渭南文集·入蜀记第二卷》) 引文指出古来军事家选择牛渚矶作为军队渡江处所的两个重要原因:“江面比瓜洲为狭”; 两岸有山,便于“凿石为窍”建造浮桥或引绳牵舟。当初南唐举进士不第作了叛臣的樊若冰,曾装作钓鱼,以渔船载丝绳丈量江面广狭,上书赵匡胤,献造浮桥于牛渚矶渡江灭南唐之策。后曹彬依计而行果然奏功。牛渚矶一带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陆游入蜀前九年 (绍兴三年,1161),金主完颜亮率号称百万的大军南侵,在此也曾有过一场恶战而大败,“采石之役”历史著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陆游的山水记“考订古迹,尤所留意”,《牛渚山记》第二段首的“六朝以来,为屯戍之地”一句是文眼而非闲笔。
《牛渚山记》引 《舆地志》说牛渚矶下的江水“傍达无底”,直通洞庭,还记载了东晋大臣温峤在此燃犀烛照水族妖魅的传说,更增添了牛渚矶的神秘气氛。神龙见首不见尾,把牛渚山和牛渚矶一带写得如此怪怪奇奇,字里行间究竟隐藏着什么心曲? 陆游一世精忠神武,抗金报国,尽管时时励志图强,但到老不过是念念不忘渔阳上谷北方沦陷区的一只孤雁,——内心不能没有苦闷,南宋投降派统治者是与陆游“幽明道别”、“乘车马,著赤衣衣帻”的一群鬼魅,而绝非东晋时牛渚月夜赏识逸才袁宏的伯乐般的谢尚,那么,燃犀烛照的陆游会有什么下场?
强敌压境,国事日非。舟过“微风辄浪作不可行”的牛渚,幕幕场场改朝换代国破家亡的活剧能不涌上心头? 追昔抚今,瞻望前途,忧国刺心,百感交集。“无人能咏史,独自月中行。”“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借古人的诗句,浇自己心中的块垒,陆游斯时的心境于斯可见。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