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坦《烟霞岭游记》原文与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赵坦《烟霞岭游记》原文与赏析

赵坦

烟霞岭,南山之长也。秀气磅礴,苍松蔚然,晨光夕曦,烟浮霞映,彩错斓斒,天成图画。其地多胜迹, 而岌嶪难登, 游者罕至。

岁丙午孟春,友人李青湘及其从子映衡,齐志幽探,招余偕往。遂小憩石屋,指烟霞而进影焉。

其上石磴陡削,苔华润滑,芒屦不留。彳亍达平处,得小寺曰清修,荒寒特甚。独寺后危石一林,秀垒数仞,竹箭摇风,绿逸有致。左则嘉树青藤,深翳萦密,作帷盖形。遂乃藉草静对,觉襟怀若涤,神悦心清。起绕寺右,潭得龙泉,峰为象鼻,岩曰佛手,井号上方,莫不沁洁奇幻,克肖其名。而古洞中释像列镌,又各示我胜。

相曲折西上,径忽线微。仰睇岭脊,境益幽异。因相与鼓勇而上。云松竦峙,疏阴凉覆,俯瞰陵峦,环青拱翠,岭耸正中,若受展谒然。他若湖光江影,越山烟渚,远近参差,相为映带。始知山深则景奇,心一则境辟; 人不精进,安有得耶?俯仰久之,啸歌而下。时则斜晖欲毕,松色苍茫,烟霞在望矣。

这是一篇400字左右的游记小品。短短的文章要作完整的烟霞岭记游,实属不易。这就要看作者选材、语言上的匠心了。

“烟霞岭,南山之长也。”点明此游的目标及其概貌。接着,用远镜头,摄下烟霞岭的旖旎全貌。“秀气磅礴”,是说它青翠而高耸入云,气势磅礴。“苍松蔚然”,是“秀气”的补白。“晨光夕曦,烟浮霞映,彩错斓斒”,容纳了作者往日的观察经验,点明了作者游此山的宿愿,艺术地总括了烟霞岭的繁纷色彩。烟雾缭绕,山岚出谷,象绢带飘空,象轻纱覆面,在“晨光夕曦”下,又增加了一层朦胧美与神秘感。真是“天成图画”,连丹青高手也望岭兴叹。接下去,提出了“其地多胜迹”与“岌嶪难登”的矛盾,所以“游者罕至”。这就为后文设了铺垫。

第二段记明了同游者姓名,他们“齐志幽探”,也表明了作者穷微探幽的心志。

“石磴陡削,苔华润滑,芒屦不留。彳亍达平处”。“削”字下得好。既是“削”成,则脚无别路可登。这便是“岌嶪难登,游者罕至”的照应之笔,也是“齐志幽探”的佐证。“得小寺曰清修,荒寒特甚”,自自然然地摹写直觉,先抑一笔,给读者的欣赏渴求投下了一层阴影。忽然,“独寺后危石一林,秀垒数仞,竹箭摇风,绿逸有致”。此处,波澜陡起,急引读者步入幽境。石乳成林,透出逼人的秀气。石钟、石乳,是若干万年来沧桑变化的历史见证。“秀垒”一词,足见作者遣词功力。直接以石乳的“秀”来代替石乳本身,文彩典雅,给人沁人心脾的怡悦。但如果是孤零的“危石一林”,那又大煞风景。好就好在有“竹箭摇风,绿逸有致”来陪衬。“箭”显示出深山修竹生命力之强。“摇”出缕缕风来,竹,定然是袅娜多姿,而又资质娴淑;风,定然是山气浓郁,清新送爽,眼中的“绿”,绿得嫩,“绿”得温存,“绿”得清幽。“逸”又补白“摇风”,飘逸而含蓄持重。这自然是情趣盎然的。“绿逸”连用,凝练以极。但石林如果只有右边的竹林,那好象还是缺了点什么。好又好在“左则嘉树青藤,深翳萦密,作帷盖形”。“嘉树”是经过作者创造的艺术形象,古代有“嘉林”的说法,《史记·龟策传》:“有神龟在江南嘉林中。”“萦密”连用,读者并不觉有生造痕,只有凝练逼人之感。一词“摄”下繁复的形象,使读者能透过词点去联想,去形成意象,去进入意境。“作帷盖形”,又补证“青藤”“深翳萦密”。这就不但清幽,而且静谧了。“藉草静对,觉襟怀若涤,神悦心清”,自不待言了。就这个“涤”字,把感受表述得十分精确。这部分有关石林的描绘,真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重重的一笔“扬”起。先抑后扬,生出波澜。这部分突出了烟霞岭的幽深。这与其说是游山,倒不如说是探深穴,神奇而美不胜收。这段行文缜密细腻得好,接下去看,又疏朗清新得好:“起绕寺右,潭得龙泉,峰为象鼻,岩曰佛手,井号上方”。句式朴实而严整,节奏整齐而语势奔放。末尾一字成“平、仄、仄、平”式,富音乐性。如果是精雕细琢,一句就可生出许多枝节来。可是作者却能摄要拢括,足见笔力。“莫不沁洁奇幻”,这句又遣词实密,熔铸了许多形象。这段前密后疏,后部分疏中见密。文势摇曳多姿,似乎是信手挥成。“古洞中释像列镌,又各示我胜。”“各示我胜”,写得新颖独到。摒弃了纯由作者客观摹写的俗套,写出了“释像列镌”的主观情态,各自表现自己的佳妙,把死物写活了。

“相曲折西上,径忽线微。”“线微”也用得别致。以夸张的手法,点出山势之险,人迹罕至。但“仰睇岭脊,境益幽异”,“因相与鼓勇而上”。“境益幽异”是比较清修寺石林而说的,此处又推出一层来。到顶峰,近见“云松竦峙,疏阴凉覆”,形象而概括。“俯瞰陵峦,环青拱翠”。“环”和“拱”用得极其传神。四处是绿,绿的海洋。而且“陵峦”不是被动地让游人观赏,而是“主动”奉献出青翠来。人与物情志融和,物有“人情”,人通“物意”。尤其是“岭耸正中,若受展谒然”,更是写出了“岭”的缱绻“情态”来。但作者的用词有分寸,此种情态,似有若无。因为物毕竟是物,人毕竟是人。“岭”,在较远的视野之中。再扩展视野,“湖光江影”、“烟渚”,历历在目。西湖如镜,浓抹淡妆; 钱塘江波光熠熠,蜿蜓如带; 洲渚浮在浩渺的烟波之中,娴静自若。这些,都安排得“参差”有序,“相为映带”,浑然一体。这段情境,由逼仄入宏阔。江山的壮丽,品类的丰盛,尽来眼底,美不胜收。作者便油然而生感慨。“始知山深则景奇,心一则境辟; 人不精进,安有得耶?”这个主旨的提炼, 升华, 就是水到渠成了。 既回答了“岌嶪难登”而游者偏要“齐志幽探”的问题,又以深邃的哲理启迪读者,让他们去作更大范围的思索,再去品尝个中的情味,这自然能收到“举一而三隅反”的效果。

“俯仰久之,啸歌而下。”以由衷的喜悦,结束此次游览。“时则斜晖欲毕,松色苍茫,烟霞在望矣。”回应开头,紧扣文题。到此文章戛然而止,却有让读者重读本文的效果。

这篇小品,基本上使用四字句,有骈文的风韵,很象南朝吴均的《与宋元思》书。参用散句,行文圆润流畅。全文选材详略得宜,语言华彩而不失为质朴,名式实密而少晦涩,音响顿挫分明,确为较好的游记小品。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