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舜钦《无锡惠山寺》原文与赏析
苏舜钦
古寺名传唐相诗,三伏奔迸予何之?
青山相照翠会合,殿阁对起凉参差。
清泉绝无一尘染,长松自是拔俗姿。
二边羌胡日斗格,释子晏坐殊不知。
作者苏舜钦 (1008—1048),字子美,原籍梓州铜山 (今四川中江),迁居开封。少有大志,文才富赡,被范仲淹推荐为集贤校理、监进奏院。后为保守派所诬陷,被免职除名,退居苏州,“买水石,作沧浪亭,日益读书,大涵肆于六经,而时发其愤闷于歌诗” (欧阳修《湖州长史苏君墓志铭》)。这首七律是他晚年定居苏州后游览无锡惠山寺时写的。
首联以叙事起:“古寺名传唐相诗,三伏奔迸予何之?”唐相,指中唐诗人李绅,他曾任尚书左仆射,惠山有“李相读书处”; 他的名字因那首家喻户晓的《悯农》诗而广为流传。李在惠山游览时,曾写过《重到惠山》、《别石泉》、《忆题惠山寺书堂》等诗。可见李绅跟惠山寺的关系极为密切。所以当苏舜钦于三伏酷暑想找一个清凉去处而来到惠山寺时,自然想起了“唐相诗”。
第二联承接首联而一句写山、一句写寺:“青山相照翠会合,殿阁对起凉参差。”惠山南麓有座小丘叫青山。这里以“青山”泛指惠山。树木葱茏苍翠的惠山,将寺庙合抱起来。惠山寺佛殿峥嵘,参差错落,清凉无比。如果说这两句主要是写景的话,那么第三联则在写景中抒发了自己超尘脱俗的情怀。
“清泉绝无一尘染”,这既是写实景,又是诗人磊落襟怀的写照。李绅《别石泉》诗小序曰:“在惠山寺松竹之下,甘爽,乃人间灵液,清澄鉴肌骨,含漱开神虑”。这汩汩不竭、一尘不染的清泉,净化了人的心灵,成了作者纯洁性灵的物化外露。“长松自是拔俗姿”,句中的蕴含则更为丰富、醒豁! 自从孔子说过“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名言后,松柏这一形象便成了节操坚贞、卓然拔俗的象征。“建安七子”之一刘桢写过“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赠从弟》) 的诗句,陶渊明也写过:“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 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饮酒》其八) 的诗句。苏舜钦仕途困顿,遭受迫害,削职闲居,但他像清泉一样洁身自好,不与浊世同流合污; 像青松一样傲骨嶙峋,英姿拔俗。这两句充满了浓厚的感情色彩和动人的人格力量,乃一篇之警策。
最后抒发了自己对国事的忧虑心情。“二边羌胡日斗格”,诗人虽然不在其位,但仍然念念不忘国家的安危,对边疆烽火不熄、斗格不止的状况极为关切,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末句“释子晏坐殊不知,”释子,指僧徒。因出家人均舍本姓,随佛祖释迦姓,故称释子。这句可以解释为,释子们整日闲坐清静无为,殊不知边事之严峻。也可以解释为,与世无心的释子们殊不知诗人此时记挂国事之心情。
在一首短短八句的纪游诗中,写景抒怀,忧国忧民,内容丰富,含义深刻,这实在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