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游龙门奉先寺》原文与赏析
杜甫
已从招提游,更宿招提境。
阴壑生虚籁,月林散清影。
天阙象纬逼,云卧衣裳冷。
欲觉闻晨钟,令人发深省。
杜甫虽然出生在唐代洛州的巩县,但他的青少年时期大都是在洛阳度过的。这首诗便是杜甫早年居洛时所作,也是杜甫诗集中现存较早的一篇作品。
“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 (白居易 《修香山寺记》)“龙门山色”居洛阳八大景之首,龙门石窟更是名闻遐迩,有着引人的魅力。在唐代,龙门的佛寺很多。杜甫 《龙门》诗云:“气色近皇居,金银佛寺开。”著名的佛寺有乾元、广化、崇训、宝应、嘉善、天竺、石窟、灵岩、奉先、香山,号称“龙门十寺”。原奉先寺建于唐高宗调露元年 (675) 8月 15日,位于今龙门卢舍那大像龛南。
“已从招提游,更宿招提境。”首句点明题目,写“游”。“招提”,《杜诗详注》引《僧辉记》云:“招提者,梵言拓斗提奢,唐言四方僧物,但传笔者讹‘拓’为‘招’,去‘斗奢’留‘提’字,即今十方住持僧院耳。”按梵语“招(拓) 斗提奢”,义为四方,四方之僧称‘招提僧”,北魏太武造伽蓝 (佛教寺院的通称),创“招提”之名,后遂作为寺院的别称。这里以“招提”指寺僧,下句“招提境”的“招提”则指佛寺,此即指龙门奉先寺。次句写“宿”,是前句“游”的继续,也是作者“游”兴极浓的必然结果。本来,唐代时龙门距洛阳城仅十余里地,一般是不需要在龙门住宿的,而作者却出乎意料地要“宿”在这里。这说明龙门奉先寺对作者极有吸引力,一个“更”字便说明了这个问题。
中间四句写作者夜宿奉先寺所见之景。“阴壑生虚籁,月林散清影”二句,写刚刚入夜之景。阴壑,幽暗的山谷。虚籁 (lai),这里指风。《庄子·齐物》云:“天籁、地籁、人籁。”师氏曰:“风声为天籁,水声为地籁,笙竽为人籁。”这二句先写入夜清风生起,接着写月照山林,姗姗摇动,犹如在播散清影一般。“天阙象纬逼,云卧衣裳冷”二句,写夜深之景。“天阙”即龙门。韦述 《东都记》云:“龙门号双阙,以与大内对山寺,若天阙焉。”象纬,指星象经纬。“象”指恒星,“纬”指行星。一个“逼”字,用夸张的手法写龙门奉先寺的楼阁极高,仿佛与天上的星辰距离极近一样。“云卧”则更进一步说明作者夜宿之处极高,如宿卧在云端一样。一个“冷”字,说明入夜已深,冷气袭人。以上四句既切合龙门奉先寺的特点,又写出一种作者夜宿龙门奉先寺的清虚幽静之境。如三句的“虚”,四句的“清”,正切合佛理的“清虚”寂静。
结束二句“欲觉闻晨钟,令人发深省”,妙用双关,暗寓佛理,至为警策飞动。“觉 (jue),指觉悟,佛教谓领悟真理为觉悟。按佛教故事“苦修成道”说,悉达多 (释迦牟尼出家前的本名) 在象头山苦苦修行,达六年之久。一天,他独步缓行到菩提树下,受樵人吉祥软草一束,敷金刚座而坐,发大誓愿说:“不成正觉,不起此座!”(《因果经》)“这时天空特别晴朗,微风轻拂,树不鸣条,山鸟无声,野兽息足。悉达多澄神思惟,游观三昧。这一回默坐,是生死与涅槃、烦恼与菩提 (觉) 的最后决斗场。于是象征着生死、烦恼的大魔王在悉达多的周围出现。魔王率领大小魔众,想用魔女的媚态,魔军的武器,魔形的恐怖,软语硬语的诈讹来败坏悉达多的最后功成。但终不能动摇他平衡而寂静的怡然心境。魔王只得偃旗息鼓,败退消逝。……终于在第三天的夜分,曙光将动,明星触眼,悉达多的智慧之光即时炫耀,圆满达成了一切神智。《因果经》卷三说悉达多成道时,作着如下的思维:‘八正圣道,是三世诸佛之所履行。趋涅槃路,我今已践,智慧通达,无所挂碍。” (宫大中《龙门石窟艺术》)《南本涅槃经》:“佛者名觉,既自觉悟,复能觉也。”“觉 (jue)”字一字多音,又读作“睡觉” (jiao) 的“觉” (jiao)。作者正是妙用“觉”的双音而使之有双关之意。这是说,作者白昼游览龙门奉先寺,观的是佛像,想的是佛理,于是夜里便做了一个与佛事有关的梦。大概悉达多“苦修成道”的故事最能触动他的心弦,所以他在梦中也象悉达多那样“不成正觉,不起此座”,下决心要达到觉悟的崇高境界。遗憾的是,正当他“欲觉”之时,却听到龙门奉先寺的“晨钟”敲响了,他的好梦被惊醒了。按道理来讲,这时他应该感到懊丧。但出人意料的是,作者并没有这样。“令人发深省”句,写他从自己的好梦中深深省悟到: 像悉达多“觉悟”的道理一样,一个人要想干成一番事业,必须要下一番“苦修”的功夫才行!“欲觉”二句为全诗的警句,可谓升华之笔。可以说,这是他此次游龙门奉先寺的最大收获。“发人深省”这个成语即源出于此,而今早已是脍炙人口的了。关于看戏,有句俗谚说:“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看戏如此,游览胜迹亦是如此。由此诗来看,杜甫可谓是一位善游者。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