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题西太一宫壁二首》宋诗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王安石《题西太一宫壁二首》宋诗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柳叶鸣蜩绿暗,荷花落日红酣。

三十六陂春水,白头想见江南。

三十年前此地,父兄持我东西。

今日重来白首,欲寻陈迹都迷。

【注释】 ①西太一宫:神庙名,在汴京西南八角镇。太一,尊神名。②蜩(tiao条):蝉。③三十六陂(bei杯):地名,汴京和扬州天长县(今属安徽)都有三十六陂。是蓄水塘。陂,池塘。④父:作者的父亲王益。兄:作者的哥哥王安仁。东西:由东到西,即走动。景祐三年(1036),王安石十六岁,曾随父亲到过汴京。⑤“今日”句:熙宁元年(1068),王安石四十八岁,神宗召他入京,准备变法。两次时间相距三十二年。

【译文】 浓绿的柳树林中,知了在鸣叫,只闻其声,不见其形;荷花辉映着落日,像美人醉酒,脸庞儿泛起红晕。眼前三十六陂的春水,还是那样清澈明净;我白发满头看着水中倒影,抚今追昔,心中也荡漾着思念江南的深情。

三十年前初游此地,父兄牵着我东西漫游,多么欢畅!而今父亲早已长眠地下,哥哥也不在身旁。我旧地重游,已经白发苍苍。呵,多么想一一寻找,当年与父兄同游的陈迹,可是一切都变了模样,真使我无限迷惘!

【集评】 宋·洪迈:“荆公《题西太一宫》六言首篇,今临川刻本以‘杨柳’为‘柳叶’,其意欲与荷花切对,而造语遂不佳。此犹未足问。至改‘三十六陂春水’为‘三十六宫烟水’,则极可笑。公本意在京华中,故想见江南景物,何预于宫禁哉?不学者妄意涂窜,殊为害也。彼盖以太一宫为禁廷离宫尔。”(《容斋诗话》卷一)

近·陈衍:“绝代销魂,荆公诗当以此二首压卷。东坡见之曰:‘此老野狐精也。’遂和之。”(《宋诗精华录》卷二)

今·程千帆:“王安石于十六岁随(其父)王益到了汴京;次年,王益被任命为江宁府(今南京市)通判,又随父亲赴任。他十八岁时,王益去世,葬在南京,子孙就在那里安了家。嘉祐六年(1061),王安石任知制诰,时年四十一岁;八年,他母亲吴氏在汴京去世,他又扶柩向江宁居丧,一直到熙宁元年才再次入京。在这三十二年中,家庭生活有了重大的变化,自己的抱负又还没有什么指望,而转眼就将五十岁了。对于王安石这样一个人来说,感情上该有多么沉重的负担呵!然而表现在这两篇小诗中的今昔之感,却又非常含蓄,非常深沉。”(《古诗今选》第483—484页)

今·霍松林:“(第一首)前两句就‘柳叶’、‘荷花’写夏景之美,用了 ‘绿暗’、‘红酣’一类的字面,色彩十分浓艳美丽。这‘红’与‘绿’是对照的,因对照而‘红’者更‘红’,‘绿’者更‘绿’,景物更加动人。第四句的‘白头’,与‘绿暗’、‘红酣’的美景也是对照的,但这对照在‘白头’人的心中却引起无限波澜,说不清是什么滋味。”“(第二首)四句诗,从初游与重游的对照中表现了今昔变化——人事的变化,家庭的变化,个人心情的变化。言浅而意深,言有尽而情无极。”(《宋诗鉴赏辞典》第222—223页)

【总案】 两首小诗,在艺术构思上都是用今昔对照写法,借以表现出一种人世沧桑的深沉感慨。前一首,在具体落墨时,侧重写景,借景抒情,写景又妙用乐景写哀情的反衬法,并致力于景物的色彩对照。使人联想唐人元稹的《宫词》:“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题材、意境迥然不同,但色彩对照的手法是一脉相承的。第二首侧重叙事,在叙事中寄寓感慨。写得十分朴素,精练,字句之间留有大片空白,供读者补充、想象,有意在言外之妙。六言绝句因为音节变化少,很容易流于单调、板滞,历代作品少,佳作更罕见。王安石这两首,情、景、事融为一体,是六言绝句的精品,故而广泛传诵,苏轼黄庭坚都有唱和。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