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
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
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
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
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
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
鲍照(412前后—466)字明远,东海(今江苏涟水县北)人,久居建康,家世贫贱,后因得到临川王刘义庆的赏识,擢为国侍郎,后又任秣陵令、中书舍人。临海王刘子頊镇荆州,任为前军参军,为此世称鲍参军。刘子頊作乱,他被乱兵杀害。鲍照平生怀抱经国济世的豪情壮志,但由于自己出身寒门,抱负始终不得施展。他怀着这种思想情绪写诗,因而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于现世的愤懑慷慨,也表现了对于未来的追求与理想,有时也流露出一些消极倾向。鲍诗的艺术性较高,语言通俗自然,风格清俊飘逸,对七言诗的发展有较大贡献,对唐人的七言古诗影响显著。
《拟行路难》是仿照乐府古题《行路难》写的一组抒情咏志诗,共十八首,本篇是其中的第六首。这首诗抒发的是有志之士不能舒展自己怀抱的深沉苦闷,以及使人绝难忍受的愤慨。鲍照由于“身地孤贱”,一直不太受到重视。现实生活的歧视和打击,激发了他的反抗不平的情绪。这首诗写的是具体情境:在失职闲居的一天,吃饭前,环顾家中,入目所见与自己平日所想完全不同,自己是心怀凌云壮志,而实际生活却迫人羽翼双垂,这时不仅食不下咽,由于满怀愤怒无处可发,只能拔剑击柱,仰天长叹。诗中的雄肆、奔放的精神,对后代诗人特别是李白,有很大影响,也给许多怀才不遇者以很大慰藉。
这首诗作为抒情诗,写的是浓聚的感情,诗人在“对案不能食”时,愤慨不仅难平,还要进一步变成对象化的行动,在“拔剑击柱”之后,愤怒之气好象随之叹出,这时才能把思考、感觉与回忆组织在一起,化合成为以情为神的形象。
诗中的感情是非常强烈的,但支配诗作的是理智,却不是感情,因此形象的表现没有逾越现实主义的大体。诗人被垂伏羽翼,不能不希望展翅飞翔,甚至在激愤不平时,也不能不产生反抗的情绪,但人在社会关系网里,家中的妻儿老小都在身边,这种愤怨除了“拔剑击柱”、 “弃置罢官”,进攻性的作为还能另外有什么?只有长叹,只有诅咒,只有高呼不平,批判这个世族当权的社会制度,向世人昭告一条真理: “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