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孟云卿
二月江南花满枝, 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 不独明朝为子推。
孟云卿在今天已不是人人所熟知的唐代诗人了。其实,在当时,他是颇享盛名的。元结所选《箧中集》一共选了七名诗人二十四首诗,其中就有孟云卿的五首。高仲武所选《中兴间气集》中选了他的诗四首,并且说:“当今古调,无出其右者,一时之英也。”杜甫曾经是孟云卿的老朋友,据《唐才子传》记载,“杜工部多有与云卿赠答之作,甚爱重之。”杜甫在《解闷十二首(其五)》中说:“李陵苏武是吾师,孟子论文更不疑。一饭未曾留俗客,数篇今见古人诗。”对孟云卿是很推崇的。韦应物也给以很高的评价:“高文激颓波,四海靡不传。西施且一笑,众女安得妍。”(《唐才子传》卷二)由此可见,孟云卿在当时诗坛上曾经是一个佼佼者。
不过孟云卿的诗流传下来的已是不多了,《全唐诗》仅录其十七首,也许这是他不为当今人们所了解的原因之一吧。从他的诗及一些有关的资料记载中可以看出,他是河南人,早年的生活似乎很困苦,父亲很早去世,一家生活的重担落在他肩上。天宝年间,曾应试,不第,最后只做了一个校书郎。曾经流寓荆州、广陵等地。他的诗,继承了陈子昂、沈千运的现实主义诗风,“词气伤怨”;同时,也“为东野所宗”(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二),实际上是开了孟郊一派先河的。对于这样一位诗人,我们不能使他湮没无闻。
现在我们来读他的一首七言绝句《寒食》。这虽然是一首近体诗,但从诗的风格上来讲,和他的“古调”是相似的。
“寒食”是一个节令的名称。相传为清明前一天。春秋时介子推随晋公子重耳在外流亡十九年,重耳后来终于回国为晋文公。晋文公赏赐随从流亡的人,介子推不求作官,没有受到封爵,与母亲隐居绵山(在山西省),后来重耳焚山以为这样的话可以逼介子推出山,谁知他竟不出来,抱树而死。后来人们纪念他,每年这一天禁火寒食,俗称“寒食节”。孟云卿的《寒食》这首诗,便是借此事而来抒写自己穷愁悲苦的生活的。
“二月江南花满枝”:点明时令、地点和景色。时令是仲春,地点是江南,景色是“花满枝”。冬去春来,风光明媚,照例是“其乐也融融”的,可是作者并没有接着写这一点。而是出乎意料之外地推出了另一句:“他乡寒食远堪悲”。原来,第一句的“二月江南花满枝”只是起一种衬托的作用。第一句中的“江南”和第二句中的“他乡”互相呼应着,说明这江南并非是作者的故乡,尽管他在这山青水秀的江南,花儿满枝,香气扑鼻,可是他觉得“远堪悲”。“远堪悲”者,更可悲也。这是说,悲哀时时在他的心头萦绕,可是在“他乡”过寒食节,他更觉得可悲。在他乡,难免有“身作客”的感觉,想起可爱的家乡,多少年没能回去,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的。这一点,我们是可以理解的。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每逢佳节倍思亲,心中有一些不能回乡的悲哀,这是很自然的事。问题是“远堪悲”,就是说,“他乡寒食”只是在原来可悲的基础上更加上一层可悲罢了。原来怎么可悲的呢?三四两句便把这一层更具体明白地讲了出来:“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三天两头的断炊是常常有的事啊,不单单是明天为了介子推而禁火!从诗看来,是写在寒食节的前一天,作者想到了明天的寒食节,想到了应该纪念的在封建社会曾经引为楷模的介子推,更想到了明天一天的饭食尚未着落,这不是更觉可悲吗?我们从中看到了一个封建社会里正直的知识分子的身影。《唐才子传》说他“天宝间不第,气颇难平。志亦高尚,怀嘉遁之节”。一方面说明他身世坎坷,备受打击,也说出了他不与统治者合作的心怀,倘若趋炎附势,吹牛拍马,恐怕也不会落得如此的境地吧?“不独”,说明不单单是为了介子推。更主要的是自己的“贫居”。这一首四句诗,就是一个为贫穷所迫的失意文人的自白!
以前有人评价孟郊和贾岛,说是“郊寒岛瘦”。欧阳修说他们两人“皆以诗穷至死,而平生尤自喜为穷苦之句。”他还引了孟郊的《移居》诗中的两句:“借车载家具,家具少于车”,来说明“乃是都无一物耳”(见《六一诗话》)。难道我们不能从孟云卿的这首诗里看出一点他们风格的影子吗?胡应麟的话是并不错的。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