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古人论诗,颇注意品评“诗味”,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指出:“诗忌直,意忌浅,脉忌露,味忌短。”好诗应使人读后如嚼橄榄,回味无穷,如果无言外之意,韵外之致,便会令人味同嚼蜡。我国历代优秀的诗人无论写景还是抒情,都十分注意运用形象思维,努力创造出一种情景交融、意味隽永的境界来。
杜牧的《清明》是一首诗味醇美的好诗。它用通俗自然的语言,创造了清新生动的艺术形象,表达了复杂深隐的思想感情。诗的首句“清明时节雨纷纷”,从写雨起笔,描绘了清明时节的环境和气氛。“纷纷”两个字用得极为神妙,它生动地表现出了春天细雨飘洒的景象,既渲染了春雨凄迷的意境,又烘托出了行人愁绪萦怀的纷乱心情。第二句“路上行人欲断魂”,紧承首句写行人和他们的心情。古时,清明节人们或踏青扫墓,或与家人团聚,都有着各自的悲欢。而出门远行的人却在独自赶路,触景生情,难免撩起心头的愁苦。恰巧又逢上细雨纷纷洒洒,下个没完没了,那惆怅忧伤的情绪就更加难以抑制。在这里,诗人用“欲断魂”三个字,把潜在的思想感情同眼前“纷纷”的细雨交织在一起,极为精当地表现出了清明时节雨中独身行路者的复杂情怀。第三句“借问酒家何处有”,将笔一转,开拓了一个新的境界。雨中的行人希望有个歇脚的地方,既可以避避雨,也能饮上几杯薄酒,排遣一下心头的愁苦。行人向谁询问,第三句没有点明,第四句“牧童遥指杏花村”,却作了交代和补充。诗的结句写得精采传神,把行人牧童相互问答的场景,只用一个简洁形象的动作“遥指”,表现了出来。行人顺着牧童手中的鞭杆儿望去,在一片杏花深处,确实有个小小的村庄,那村头上当然也就是沽酒人家了。目力所及村庄在望,可见这个“遥”字并不十分遥远,只须放快脚步,很快便可以有个栖身之处了。诗歌写到这里戛然而止,行人告别牧童之后的情景,不需要再去饶舌,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感受,去加以合理的想象和补充。
这首诗优美含蓄,诗味隽永,它有画面,有人物,有场景的描绘,又有心情的渲染。它象一幅画,一帧剧照,千百年来一直闪耀着迷人的艺术光辉。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