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计东
秋气吾所爱, 边城太早寒。
披裘三伏惯, 拥被五更残。
风自长城落, 天连大漠宽。
摩霄羡鹰隼, 健翮尔飞抟。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点明题目,第一句扣住“立秋”。秋天,从宋玉《九辩》、董仲舒《春秋繁露》开始,古人多把它看作一个令人哀伤的季节,所谓“其色惨淡”,“其气溧冽”,“其意萧条”(欧阳修《秋声赋》),但计东却一反古人传统认识,对“秋气”表示了由衷的喜爱。可虽然如此,“边城”宣府的寒意也来得太早了。边地气候与关内明显不同。“立秋”后本来还有一“伏”,关内仍在炎热之中,但宣府一到立秋,却已让人感到了寒意,一个“太”字即说明了诗人对气候变化的诧异。这一联使我们对宣化地区气候凉爽,立秋早寒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
颔联则对边城早寒的情况进一步加以说明:“三伏”,是一年四季中最热的时候。但在宣化地区却迥然不同了,由于“太早寒”,所以“披裘三伏惯”,当地人民习惯于三伏天披着皮裘。清晨寒冷时,用以御寒,中午稍热时,即又脱去。“拥被五更残”是说天将明时,寒气袭人,拥被仍无法入睡。总之,这一联是对当地气候、习俗的如实反映,也给尚处在热浪之中的南方人民带来一种新鲜、凉爽的感觉。
颈联描画了边城地区壮阔的自然风貌:“风自长城落,天连大漠宽。”带给读者的是一种阔大的胸怀,豪爽的精神,带有北方地区明显的地域特征,而这两句如果联系诗人的经历来看,可以说表面上是在写景,实际上是在抒情。计东,“少负经世才,意气勃发,尝自比王猛马周,始遭(明末)世变,著《筹南五论》经画明晰,持谒史可法,可法奇之,以时势所值,弗能用也。伏匿里门,深自韬晦,既贫无以养,始出就举,已而复黜,益放废失志,纵游四方,自京师北走宣云……览山川之形胜。”(《清七百名人传》)此时正是他放废失志,出京师赴宣(化)云(中),纵游四方之时,心中无疑是有满腹牢骚的,但面对“风自长城落,天连大漠宽”的雄伟景色,心胸顿时为之宽敞,精神无疑也为之一振,积极入世之心,重又占据了诗人之心,这就自然而然地引发了末联:“摩霄羡鹰隼,健翮尔飞抟。”抟,在这里是凭风力向上直飞的意思。诗人面对雄伟的长城和辽阔的“大漠”,产生了“不辞横绝漠,流血几时干”的报效祖国的雄心壮志,他把这种思想感情寄于对“鹰隼”的羡慕,他要象鹰隼那样展开健壮的双翅,凭借风力,在广阔的天空中翱翔,直迫云霄。用世之心,溢于言表。
《清诗别裁集》说计东“诗不苟作,时露胸中抱负。”这首诗确是直抒胸臆,毫不拐弯抹角,事真、意真、景真、情真,语言上不雕琢,不藻饰,质朴健康,接近口语,很少用典用事。在清初诗坛,他属于顾炎武、黄宗羲一派,与明代复古摹古的形式主义文学有着明显的区别,在开拓清诗的发展方面有一定的贡献。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