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南京·石头城》诗词散文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南京·石头城》原文、赏析、鉴赏

位于南京城西清凉山附近。春秋战国时期,楚威王于公元前333年灭越以后,传闻这里出王气,于是便在清凉山后置金陵邑,并在金陵埋下黄金,以镇王气。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对于金陵“五百年后有王出”的谣传依然放心不下,于是便废金陵邑为秣陵,并把县治迁到南京城东南的秣陵关。东汉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孙权徙治秣陵,改名为建业。次年在石头山上修筑了城周为“七里一百步”(约相当现今3公里左右)的军事要塞石头城。并于孙吴黄龙元年(公元229年)正式定都南京。城南百开二门,东面开一门,虽系土坞,但依山为城,临江为池,十分险要。南宋时期,长江北移之前,石头城一直是南北交锋,兵家必争之所。历代统治者都派重兵镇守,以为京师屏障。公元280年,西晋龙骧将军王璿率楼船自四川顺江而下直抵石头城下,孙皓被近投降。东晋义熙年间(公元405—418年)石头城改用砖砌,形势更显重要。石头城故址,虽迭经兴亡,但大体还有遗迹可寻。明初,太祖朱元璋扩建南京城以来,石头城从此就不再作为一座独立的城池而屹立于世了,仅存为明城墙整个建筑的一部分。不过,古代石头城西部的建筑还是保存得十分完好的。

〔古诗文赏析〕 念奴娇 登石头城 元·萨都剌

石头城上,望天低吴楚,眼空无物。指点六朝形胜地,唯有青山如壁。蔽日旌旗,连云樯橹,白骨纷如雪。一江南北,消磨多少豪杰。寂寞避暑离宫,东风辇路,芳草年年发。落日无人松径冷,鬼火高低明灭。歌舞尊前,繁华镜里,暗换青青发。伤心千古,秦淮一片明月。

这是一首步和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原韵的词。

上片发端三句:“石头城上,望天低吴楚,眼空无物。”以如椽大笔点破题意,勾勒出登城远望的阔大之景。雄踞于金陵清凉山(古名石头山)上的石头城,依山为垣,因江为池,形势奇险,有“石头虎踞”之誉。词人独立城头,放眼远望吴楚之地,但见天幕低垂,旷然无物。“天低吴楚”四字,雄浑有力,大气包举,既写出石城的突兀耸峻之势,也带出吴楚原野之平阔一望无垠。他俯瞰龙蟠虎踞、襟带长江、形势雄伟的金陵,想到这里曾是豪华繁荣的六朝古都,而今已风流云散,只有青山不改,壁立如故,因下用具有排它性的“唯有”二字。同时,这两句也蕴含着“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刘禹锡《金陵怀古》)的深意,故而随即进入对于金陵历史的追溯,连写五句:“蔽日旌旗,连云樯橹,白骨纷如雪。一江南北,消磨多少豪杰。”这里所写的是六朝与北方强敌的争战,但又不限于六朝。前二句写战船之多,旌旗遮天蔽日,樯橹相连如云,可以想见战争规模之大。第三句写战争的残酷。“白骨纷如雪”,已是惨不忍睹,中间嵌入“纷”字,更见其酷烈。这说明词人之指点六朝,评论历史,着重在揭示南北纷争所造成的深重灾难。所以上片歇拍无限感叹地说:“一江南北,消磨多少豪杰。”这两句笔力千钧,高度概括。词人深感痛心的是:万里长江竟然成为群雄逐鹿。殊死搏斗的战场,使无数豪杰把生命消磨在争杀之中。“消磨” 二字,带有强烈的否定意味,鲜明地反映出词人对封建战争的反对态度。而“多少” 二字又饱含着对无数豪杰无谓牺牲的慨叹和惋惜。无谓的战争造成的后果是什么呢?是上文所说的“白骨纷如雪”,也是词人在《题石城峭壁》、《秋日登石头城》诸诗中所说的“离宫长蓬篙”、“空余石城在”、“六代兴亡在何许,石头依旧打寒潮”。于是词的下片便集中笔墨描述六朝残灭后的凄凉情景。

换头三句:“寂寞避暑离宫,东风辇路,芳草年年发。”那曾是六朝帝王避暑的离宫别馆,如今歌舞消歇,一片寂寞;当年帝王辇车游经的御道,已经荒芜,芳草满路,在东风吹拂中一年一度发芽开花。这萧条景象,令人感慨系之。然而更使词人触目伤情的是“落日无人松径冷,鬼火高低明灭”。松径无人,已是沉寂,加上日落黄昏,这林间小路更是幽暗不堪。再补一句,写出夜间林中飘飞的鬼火,高低明灭,闪烁不定,格外阴森可怖了。繁华的六朝宫苑荒凉残破到这般地步,不能不加剧词人心中的沉痛和忧苦,故而凄楚地说:“歌舞尊前,繁华镜里,暗换青青发。”

对镜自照,青发暗换,虽有金樽美酒,丽人歌舞,却无法逃避白发的侵染,只能眼见自己衰老下去。词人如此神伤,既不是因流年轻度而悲哀,也不是因人生短促而苦闷,是因为“伤心千古”,不能自已!深重的怀古之忧,悲苦凄凉的心境,无以慰藉,于是在词的最后凄怆欲绝地吐出一句“秦淮一片明月”。在孤寂无依的境况里,只有长映于秦淮河中的一片明月伴随着因怀古而伤心的词人。在他的心中,明月是永恒的物象。“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李白《把酒问月》),它映照着诗人,也曾映照着六朝,今古时空的限隔,仿佛已消融在明月的清光里。

词人渴望借秦淮的一片明月使自己“伤心千古”的心灵得到一些抚慰。可是,这亘古如斯的秦淮明月也同样可以继续触动词人怀古的幽情。这样一来,在明月悠悠清光的牵引下,词人的愁思或许更加不能自持了吧?这一切复杂的心理活动都包容在“秦淮一片明月”之中。所以这最后一句,写得凄冷清绝,情韵深永,余味不尽,颇耐咀嚼。

这首词,上片雄浑遒劲,下片则哀惋凄凉,感情起伏幅度极大。步东坡原韵而又不为所限。写景写情,指点评说,一路写来,变化多姿,思笔俱畅,辞情两到,堪称萨都剌词中的冠冕之作。

(臧维熙)



〔现代散文〕 我小的时候,南京的古城墙大多还未拆去,每逢节假日,我最爱与三五要好的同窗去登城远眺。当时,我常去的就是城西的石头城。这段城墙特别引起我的偏爱,怕是深受历代诗家佳篇名作影响的结果吧!

每次我都是沿着汉中门拆除的城门边缘,顺着坎坷不平的城墙砖级爬上去的,早先那由城砖砌成的登城石级早被拆除,剩下的城垣,仿佛一堵残壁,兴致高的游人,慕名前来,每每走到这里,难免不有扫兴之感,只好远远地望着这堵残壁,怀着一种莫名的遗憾,怏怏而去,只有我这种怀着特殊的思古之幽情的学子,也没有过多的忌讳,在那种半是追求、半是好奇心情的驱使下,也就不择路而登了!

记得有一次,也是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在夕阳西下前登上城墙的。经历沧桑的古城,到处是岁月留下的痕迹,那回字形的女墙,大多完好,间或也有坍落的,城墙上面很宽,一点也不显得局促,只是由于履痕过少,到处都茁生着野草,隐隐望去,有的地段,还有稀稀疏疏的小树,只有临近女墙的角隅,偶尔还可目睹早先砌下的砖面,城墙中部早已成了黄土路,那是一条完全由游人踏出的小路,曲曲弯弯,一直伸向石头城远处的天边,给人留下一种极为深沉的遐思。

我沿着这条小路踽踽地行着,不时也越过这条小径,偎倚在女墙之侧,深情地眺望着石城内外,历史的画卷,情不自禁地在我的脑海里悠悠地展开:人们常爱用“钟阜龙蟠、石城虎踞”来形容南京城山川的雄伟壮丽,其实这里所指的石城,最初是指的石头城,我脚下的这段城垣,原是石头城西侧的城垣,只不过当年初建时还是土城。石头城始建于东汉建安年间,那时它并不是都城,仅仅是方圆六七里的小城,是捍卫都城南京的屏障,尽管城很小,但它的地位却十分重要。当年的石头城,依山而建,面对滚滚的长江,“万叠惊涛,日夜卷雪”,秦淮河上二十四航之一的石头津,就在这里与长江交汇。“石头巉岩如虎踞,凌波欲向沧江去”,形势之胜,正如李白诗中所描绘的那样。正是因为形势险要,尽管城很小,历史上这里却是兵家必争之地,尤其是在动乱较多的六朝时期。东吴灭亡前夕,西晋的益州刺史、龙骧将军王璿率领的楼船水师,就是用大火熔断横江铁索,经三山直抵石头城下,“千寻铁索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吴国就是这样宣告了它的灭亡;东晋义熙年间,卢循、徐道覆率领的起义军,舳舻千里,浩浩荡荡,直奔石头城而来,顿时这儿战云风起,烽烟弥漫;刘宋末年,操纵朝政的萧道城准备篡宋自立,镇守石头城的顾命大臣袁粲父子密谋起事,不料诸渊卖友求荣,泄露机密,袁粲父子兵败死难,当时有歌谣曰:“可怜石头城,宁为袁粲死,不作诸渊生”……

正当我沉浸在历史的长河之中,突然一阵甜润的歌声,伴随着轻风,远远飘来,顺着歌声,我朝南边望去,一对衣着朴实的情侣正面对东方的千堞万户,纵目远眺,也许是壮丽的山河勾起了他们的激情,情不自禁地引亢而歌,也许是因为伫立在这里时间过久的缘故,也许是为了不惊扰他们的情绪,于是我悄悄地离开了城堞,继续沿着这条弯曲的小径,信步地向北行着。

行着行着,眼前突然出现了一片杂草丛生、枝柯交错的林木,穿行其间,顿时那开阔旷远的景象消失了,仿佛漫步在山麓的疏林里,谁敢想象这情景竟然是展现在十丈多高的城垣上呢?也许是往常登城时,从没有走得这么远,乍一步入,倒也颇觉得新鲜、好奇,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行行复行行,等我步出这段“城上丛林”时,我才发觉天地又顿时疏朗开阔起来,但是暮色也悄悄地袭来了,无意之中,朝西望去,一轮夕照,又大又圆,正沿着西天,冉冉下沉。群山、大江、平野、洲渚、村舍、林木,全部都笼罩在绯红色的霞霏里,一切是那样的恬静,一切是那样的壮观,一切又是那样的辉煌,尽管长江已经远离了石头城,眼下也不复再有那惊涛拍岸的画面了,但是此时此刻,不论是运动着的,或是静止着的,不论是业已消逝的,或是即将涌现的,全部融汇在夕照的余辉中,天造地设也好,鬼斧神工也好,这是一首无声的诗,一幅有情的画,一座天然的雕塑……

尽管好多年已经过去了,但我的脑海里,时常还会浮现出那又大又圆的夕阳和这幅宛如人工、但又远远胜似人工,无比雄伟、壮观的画面。

(袁晓国)



〔民间文学〕 鬼脸城,就是南京鼎鼎大名的石头城。在石头城下,正对“鬼脸城”的方向,有一口塘,叫镜子塘。这鬼脸城和镜子塘有个传说。

三国时候,东吴的孙权在金陵建都,依山筑城,造了个石头城。以后,不晓得过了多少年代,石头城墙壁上慢慢拱出了一个“石瘤”,这“石瘤”一天比一天大,渐渐显出一副棱角分明的鬼脸来:一双眼鼓鼓囊囊,青光逼人;两只鼻孔象两个大黑洞,寒气飕飕;一张大嘴血拉拉的,呲着黄牙。胆大的望它一眼,浑身冷汗直冒;胆小的就更不用提了。

走这以后,这一带就经常闹鬼。有的说,看见红颜女妖飞檐走壁;有的说,听见白发鬼怪半夜唱歌。搞得方圆几十里,人不走,鸟不飞,杂草丛生,芦苇连片。有天晚上,亮月堂堂的,陡然,平地刮起一阵狂风,天空一下子黑漆抹乌,象口黑锅坎下来。就在这时候,天上“啪”的一声,裂开一道口子,闪电挟着一个响雷,咂到石头城上,顿时就象天塌下来似的,狮子吼,老虎叫,一夜没安生。

第二天大早,没魂大胆的人跑来一看,石头城还是石头城,就是那张鬼脸变卦了:眼瞎鼻子塌,嘴也瘪了,活象个僵死的癞哈蟆挂在城墙壁上,往日那副凶相连影子也不见了。鬼脸城底下,倒是多出了一口水塘、碧清碧清的,游鱼都看得一清二楚哩。

又过了好多年,一天,有个打鱼的来到这口塘边撒网。起网的时候,网直晃荡,他以为逮到了什么大鱼呐,就下劲往上拉。拉出水面一看,里头一条鱼没有,只有一面黄铮铮的铜镜子。打鱼人心想:这可比十来条大鱼值钱啊!连忙把镜子拾起来,对着镜子一看,乖乖,自己的白骨红筋、心肝五脏,全清清楚楚地照在镜子里头。他猛一抬头,望见城墙壁上的那张鬼脸,又横眉竖眼,龇牙咧嘴,要朝他扑过来的样子。吓得他手一松,“扑通!”铜镜又掉到水里。那鬼脸哩,顿时又显出原来的一副倒霉相儿。

这话一传开,有人说,是石壁上的恶鬼要出世了,天上特为降下照妖镜来制它。恶鬼看到自己那副丑相,要出出不来,要缩缩不进去,就僵死在石壁高头啦,从此,人就把石头城叫做鬼脸城,把它下面的水塘叫镜子塘啦。

这事惊动了当地的县太爷。县太爷姓马,叫马品杰,外号“马屁精”。这家伙西瓜大的字识不了一箩,可要论起马屁功夫,方圆百里,没人比得过。就说一件事吧:当初皇太子发育不全,巫医开的药方,要用一对童子睾丸。“马屁精”一听说,连夜把自己的独生儿子捆捆,送进宫去阉割,他老婆一急上吊自尽了。“马屁精”呢,因为拍马有功,不多久就被提成县令。这回又听说石头城下宝镜的事,心想:要是把它搞到手,奉献给皇上,不是红运又来了吗?他就四下招集渔夫下塘捞镜子。

十多个渔夫围着水塘捞了三天三夜,连个影子也没见着!“马屁精”急逗了,叫人弄来十几部龙骨水车,连夜抽塘。百十个壮劳力,抽了三天三夜,塘水分毫不减。“马屁精”不死心,带了一帮喽?,亲自赶到塘边坐镇。说来怪气,他一到,塘水看着看着下落,不出半个时辰,水就抽干了。果真,一面金灿灿的铜镜躺在塘底。“马屁精”欢喜死了,连忙喊人去拿,可下去的两个差人,死掀硬搬,高低拿不起来。又派两个人下去帮忙,连吃奶的劲都花光了,镜子还是纹丝不动。“马屁精”在岸上气得直骂:“饭桶,大萝卜!”

他袖子一捋,裤脚一卷,亲自跳下塘去搬镜子。搬呀搬呀,一张马脸由黄变红,由红变紫,陡然,“哗”的一声,铜镜一掀,冒出一股水柱,没头没脑地直喷。“马屁精”大叫一声“不好”,连滚带爬地逃命。哪块来得及呐,塘水把他冲得象滚锅里的饺子——直打转。霎眼工夫,他就一命归天,沉到塘底啦。

打这以后,石头城上就不再闹鬼了,石头城底下,也年年安宁。周围的老百姓好不开心地说:“上天降下镇妖镜,一镇城上老魔鬼,二灭城下马屁精。”

(徐传德 王能伟整理)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