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山五月雪
(明)李若素
凌晨东向平凉道,忽见青山头白早。
为问青山何以白,飞雪一夜埋芳草。
噫嘻奇哉是何时①,吾乡万木正华滋②。
如何此地千岩白,冷吹寒雪不可支。
赖有敝裘堪适体③,叱驭驵车一往之④。
寒光天际莹如素,山中一望迷山路。
三千里外玉门关,杨柳春风胡不度。
山之西麓弹丸县,其中风物君不见。
市无蔬果少人家,衣不絺綌手不扇⑤。
七月秋风二麦黄,麦黄几家得上仓。
八月萧萧殒霜露⑥,苦荞糜燕几登场。
医得眼疮剜却肉,多少人家厌秕糠⑦。
夏月满地披羊裘,隆冬捉肘无衣裳⑧。
忆昔曾爱山中好,今苦山中难。
昔畏夏天热,今苦夏天寒。
况乎人情冷兮心崄巇⑨,又不异乎山之六盘。
回首中原兮复何说,为尔鸡肋兮强加餐⑩。
【作者简介】
李若素(生卒年不详,大约1609年前后在世),河南兰阳县(今河南兰考县)人。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任隆德县(今宁夏隆德县)知县,曾纂修万历本《隆德县志》。清康熙本《隆德县志》录载其诗三首。
【词语简注】
①噫嘻(音yī xī):古汉语叹词,表示悲痛或叹息。
②华滋:指草木繁盛。
③敝裘:破旧的皮衣。适体:合体。
④叱驭(音chì yù):叱喝驾驭的意思。驭,同“御”。驵车:马车。驵(音zǎng),好马,壮马。
⑤絺綌(音chī xì):粗细葛布。絺,细葛布。綌,粗葛布。
⑥殒霜露:殒灭霜和露。殒(音yǔn),死。在此引申为掉落而毁灭。
⑦秕糠(音bǐ kāng):指空的或不饱满的籽粒和糠皮。多比喻没有价值的东西。
⑧捉肘:抓一下露出胳膊肘儿,形容衣服破烂。
⑨崄巇(音xiǎn xī):形容山路危险,在此指人生道路艰难。
⑩鸡肋:鸡的肋骨,吃着没味,扔了可惜,比喻没有多大价值、多大意思的事情。事见《三国志·魏武帝纪》。
【内容简析】
本诗是明朝后期隆德县知县李若素在隆德任职时作的一首有关描写六盘山环境艰苦和民生疾苦的仿古体长诗。
全诗虽长,但可分四层意思:
第一层从首句“凌晨东向平凉道”到“冷吹寒雪不可支”,共八句,主要写五月的清晨,作者面向东方眺望,忽见青翠的六盘山山头皆白,飞雪压草,而这时作者自己的家乡正万木争荣,花红柳绿。惊奇之余,作者发出疑问:正是盛夏时节,如何此地漫山白,风吹寒雪冻不支?此设问为后文作者探访原因作铺垫。
第二层从“赖有敝裘堪适体”到“杨柳春风胡不度”,共六句,主要写作者身着粗旧的皮裘衣服驱车前往六盘山时所见到的奇异景观:已是农历五月的天气,六盘山上竟然寒光无边,白雪晶莹,行人身处山中,竟自四望而迷失山道,这真是三千里外玉门关,春风杨柳好风光,如今何不度关内?作者在这里巧妙地化用唐人“春风不度玉门关”诗句,慨叹六盘山五月飞雪的高寒气象。
第三层从“山之西麓弹丸县”到“隆冬捉肘无衣裳”,共十二句,主要写作者担任知县的明万历年间隆德县的凋敝景象和穷困民生。“山之西麓弹丸县”指的就是六盘山西麓的隆德县,该县地处六盘山高寒地区,无霜期短,地域偏僻,人口稀少,旱灾频仍,自古以贫穷著称。作者在此,从蔬果、庄稼、饮食、衣着等方面入手,分别刻画了六盘山区民生的困顿与物产的贫瘠,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第四层从“忆昔曾爱山中好”到“为尔鸡肋兮强加餐”,共八句,主要抒发了作者因六盘五月雪产生了强烈的震撼和心境的凄楚。作者通过“曾爱山中好”与“今苦山中难”、“昔畏夏天热”与“今苦夏天寒”,以强烈的对比展示六盘山五月雪给自己心灵带来的震撼。最后以两组强烈的抒情句,抒发自己体味到比六盘五月雪更甚的是人情冷酷及世态炎凉,以及渴望回到中原却难以尽快实现的万般无奈之情。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