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万县·石宝寨》诗词散文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万县·石宝寨》原文、赏析、鉴赏

位于忠县境内长江北岸,西距忠县城45公里,东距万县市52公里。石宝寨建于玉印山临江一侧岩壁间,此山孤峰拔地而起,四壁如削,形似玉印;传说它是女娲炼石补天遗留下来的一块五彩石,故称“石宝”。石宝寨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1620年),距今四百多年。整个建筑由寨门、阁楼12层组成,傍岩奠基,依山而建,下宽上窄,层层收缩,飞檐展翼,直插云霄,显得奇妙、瑰丽、巍峨、玲珑。初时,人们靠足蹬岩石,手攀铁链上山下山,至今犹存遗迹链子口。后来,一工匠从雄鹰盘旋飞翔而受到启示,遂在山岩临江一侧修建了9层木质阁楼,达于山巅。隐喻登攀“九重天”之意。1956年补修,又增3层,共12层,通高56米。寨顶古刹:“天子殿”临岩筑墙,殿宇巍峨,蔚为奇观。殿内陈列着忠县新石器时代以来的出土文物及名人字画。有关石宝寨的民间故事传闻甚多,天子殿前有个鸭子洞,相传每当春夏之季,洞中时有云气,如果放进鸭子,过不多久,便会从大江中浮游出来。天子殿后殿有一个流米洞,传说很早以前,每天都有米从洞中流出,流出来的米刚好够庙里的和尚吃。如果和尚增加,就相应增多,但始终没有剩余。后来,一个贪心和尚把洞口凿大,从此一粒米也不流了。石宝寨以奇特的建筑和有趣的传说闻名于世。

〔古诗文赏析〕 堤上行三首(其一、其二) 唐·刘禹锡



酒旗相望大堤头,堤下连樯堤上楼。

日暮行人争渡急,浆声幽轧满中流。

江南江北望烟波,入夜行人相应歌。

《桃叶》传情《竹枝》怨,水流无限月明多。



《堤上行》三首大约写于刘禹锡任夔州刺史到和州刺史时,即长庆二年(公元822年)到长庆四年。

第一首活像一幅江边码头写生画:堤头酒旗相望,堤下船只密集,樯橹相连。可以想见这个江边码头是个人烟稠密、估客云集的热闹所在。前两句诗为我们展示了江南水乡风俗画的完整背景。三、四两句,描绘近景,增强了画面感,画出一幅生动逼真的江边晚渡图。“日暮行人争渡急”中的“争”字和“急”字,不仅点出了晚渡的特点,而且把江边居民忙于渡江的神情和急切的心理以洗炼的语言描绘出来。诗人写黄昏渡口场面时,还兼用了音响效果,他不写人声的嘈杂,只用象声词“幽轧”两字,来突出桨声,写出了船只往来之多和船工的紧张劳动,使人如有身临其境之感。

这首诗将诗情与画意揉在一起,把诗当作有声画来描绘。诗人很善于捕捉生活形象:酒旗、楼台、樯橹、争渡的人群、幽轧的桨声,动静相映,气象氤氲,通过优美的艺术语言把生活诗化了。含思宛转,朴素优美,而又别具一格。

《堤上行》的第二首重在描写长江两岸的风俗人情,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诗写入夜时堤上见闻。夜色中隔江相望,烟波渺茫。“烟波”二字,把迷蒙的夜色和入夜时的江景写得很美。在静态的景色描绘之后,继而写出江边堤上歌声四起,相和相应,打破了静夜的沉寂。他们唱的是什么歌呢?诗人用一句诗作了概括:“《桃叶》传情《竹枝》怨”,都是巴山楚水人民爱唱的民歌。句中的“情”和“怨”,很值得体味,可以想见,这歌声对遭贬谪、受打击的诗人来说,自然地牵动自身的“情”与“怨”的,这也是“含思宛转”之处。诗的结句高妙,有意境。“水流无限月明多”是写眼前所见之景,切合江边和夜色,同时也是比喻,以流水和月光和无限来比喻歌中“情”与“怨”的无限。这句诗是以视觉来写听觉的,流水与月光,既含飞动之势,又具明丽之情,这是用眼可以看到的,是视觉的感受;但是优美、动人的歌曲也能给人飞动、流丽的艺术感受,两者(指视觉与听觉)能引起“通感”。这种描写创造了优美的艺术境界,能取得良好的美学效果,手法是高超的。

总之,这两首诗,形象鲜明,音调婉谐,清新隽水,写景如画;有浓厚的乡土味和浓郁的生活气息,代表了刘禹锡学习民歌所取得的新成就。

(刘文忠)



〔现代散文〕 石宝寨的特色,可用一个“巧”字来概括。

山形生得巧。从江轮上远远望去,在云雾缭绕和绿树掩映的茫茫视野中,一座孤峰巍然耸立在江岸的坦原上。形象神奇,宛如天外飞来。传说,它是人间的第一方玉玺,所以当地人称为“玉印山”。

建筑结构巧。玉印山孤峰拔地、四壁如削。它那奇特的地势,被建筑师巧妙地加以利用:傍岩奠基,层层收缩而上,附壁建立起上二层塔形彩楼。每一层楼阁上都开有圆形大窗,供游人观赏长江景色。层层彩楼之间,用螺旋式楼梯上下连接,直达绝顶。游人一面赏江,一面登楼,油然产生出“一步一重天”的幻觉。

石宝寨紧联着石宝镇。小镇的街道由青色的长条石铺砌而成,古朴雅致,当地居民颇爱清洁,每日打扫,保持着石板的明洁光净,有“卫生镇”之誉。镇子周围,竹木簇拥,山花吐香,闲静幽雅。游石宝寨前先到镇上稍事休息一下,是满有意思的。

从镇上到玉印山脚,有一条林荫覆盖下的石阶路。林荫尽头矗立着一个巨大的石牌坊,上书“必自卑” 三字,它取意于“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的古名言。牌坊背面,刻着“瞻之在前”四个醒目大字,它象一位风趣的导游在召唤游览者:“莫要畏难却步,佳景就在前面!”过了牌坊不远,就到了玉印山脚、石宝寨下。

石宝寨由寨门、寨身和寨顶占刹三部分组成。

寨门背北向南,通高七米,砖石结构。在门楼的正中,立书着“小蓬莱”三字,横书着“梯云直上”四字,两侧装饰着“五龙捧圣”、“双狮戏彩”等浮雕,流金溢彩,绚丽夺目。

进寨门,拾级而上,首先进入寨身层楼的第一层。抬头上望,楼亭飞阁,重重叠叠十二层。这种三方四角的塔型建筑,紧依悬岩,石木相衔,榫缝十分精密,设计的巧妙,确实无与伦比。寨身通高56米,扶着楼梯层层攀登,令人有“青云直上”之感!

登上第七层楼阁,豁然明亮,原来左侧开着一扇小门,门旁标着“链子口”三字。那是在修建层楼之前,人们将铁链贯于石壁的洞穴里,作为上下攀援的“保险索”,取名“链子口”。而今链子口外,新修了石梯曲廊,直通阁楼左边的“望江台”。

望江台修建在凌空横生的石峰,三面凌空,一面连岩,台上有围栏。凭栏纵目,前览大江雄姿,远山隐隐;俯视古镇熙熙攘攘,一派生意兴隆的繁荣景象。回顾望江台的上方,是一道石梯曲廊,与第十层楼阁相连。在此,游人可以直接从这里登上第十二层,也可以回到第七层,再从那儿顺序而上,殊途同归,最终登上十二楼。

十二楼下是寨顶,寨顶是一块巨大的石坝,“平坦如砥”,面积约1200平方米,古刹“兰若殿”就建筑在这块石坝上,与层楼隔坝相望。古刹又名“绀宇宫”,宫殿的门额上,横书着“绀宇凌霄”四个彩色大字,殿宇辉煌,灿然如新。绀宇宫分前殿、正殿、后殿,三殿紧紧相连,浑然一体。在前殿和后殿中布置有汉砖壁、女娲遗石壁、文物陈列室等。

在绀宇宫的前面和后面,还有两处值得观赏的地方,一处是殿前的“鸭子洞”,另一处是后殿的“流米洞”。如今,游人虽然见不到流米的奇迹,但是可以发人深思,从传说中得到教益。

出绀宇宫后门,是石桌、石凳布置的露天休息处。这里是玉印山的制高点,海拔230米。登高远望。远山笼烟,近山滴翠,洪波浩淼,云帆点点,壮丽的锦绣山川,皆在视野之中。

(吕红文)



〔民间文学〕 远古时候,宇宙间发生过一场天崩地裂的大混乱。支立苍天的四根大柱全部断了,圆圆的天幕四分五裂,露出许多洞洞眼眼,天河奔泻而下,飓风刮个不停。与此同时,拴系大地的绳子也断了,大地陷落,再也无法把地上的万物托载起来。天灾地祸,泛滥人间,五湖四海的百姓,大难临头,无处逃生。

这时,化育万物的女神——女娲娘娘,决心消天灾、灭地祸,拯救百姓。她首先降伏了大龟,用它的四只巨爪抓牢了地,撑起了天。然后借来太上老君的八卦炉,亲自守在炉门前,夜以继日地冶炼五色彩石。她炼了七七四十九天,满炉彩石,熠熠发光。她一块一块地取出来,将天上的洞洞眼眼补好。原来的天都是一片雾蒙蒙的灰白色,经过五色彩石修补,增添了彩云和彩霞,比原来的天美丽好看多了。

又经过了好些日子,天空全被补好了。这时候,女娲娘娘手中还多了一块五彩石。这块五彩石,原是担心再出漏洞,用它来填充补漏。谁知竟然补得那么好,天衣无缝。因此,剩下的这块五彩石反而无用,不知搁在哪里。留在八卦炉里吧,会误了太上老君炼丹,贴在天的背后吧,又怕它把天压出洞洞眼眼来。怎么办?丢在海里、河里、深山里,岂不埋没了天外奇宝!经过再三思索,女娲娘娘最后选中了忠县这块地方。这里地势平坦,又是交通要道,附近无奇山,老远一看便十分显眼。同时,西有峨眉给它作伴,东有三峡为它增辉。下游三峡的人,必须从它身边路过,还愁出不了名吗?

主意拿定,女娲娘娘飞到忠县上空,看准位置,手儿轻轻一抛,五彩石临空而降,直插在石宝镇背后那块平地上。这位天外来客,四壁如削,形似玉玺,人们称它玉印山。据说它陷进地里去的那部分,比露在地面上的这部分要长得多哩。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