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潘耒
黄山百千峰, 兹何独称长?
大巧不炫奇, 尊严故无两。
中天开帝廷, 万灵此朝飨。
肃穆垂冕旒, 森严排甲仗。
梯空一万重, 拔地九千丈。
烟云升及腰, 日月行在掌。
群山自言尊, 对之失气象。
譬如见真人, 群雄自头抢。
苍苍百里外, 孤标已瞻仰。
即之如可亲, 攀之莫能上。
石阙望峨峨, 天桥瞩朗朗。
载肉无由升, 徒然结遐想。
我国著名的风景区黄山,千峰耸立,万壑纵横,云雾飘渺,变幻无穷,被人称之为峰海。在这片森罗万象、气势磅礴的峰海中,天都峰、莲花峰和光明顶三座主峰好象是突出海面的三大岛屿,海拔都在一千八百米以上,而天都峰在这三大主峰中又最为雄伟险峻。本诗即是天都峰的一首赞歌。
诗人来到黄山,面对洪峰汹涌的峰海,首先提出一个问题:“黄山百千峰,兹何独称长?”黄山成百上千座秀丽山峰,为什么这座天都峰独自称雄、气冠群仑呢?天都,这个令人生敬的名字就回答了问题。天都是天帝居住的仙都,此峰有天帝居住其中。天帝为什么看中了此峰呢?“大巧不炫奇,尊严故无两。”此峰稳重庄严,“大巧若拙”,从不炫耀自己,在群峰中享有独一无二的尊崇地位,所以被至尊至高的天帝选为都会。“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此峰有天帝居住,乃神仙集中之所,而且雄伟高峻,当然名列峰首了。于是诗人由此而浮想联翩地想象天帝正在这云雾缭绕的高峰之上举行朝会:“中天开帝廷,万灵此朝飨。肃穆垂冕旒,森严排甲仗。”天上的朝廷就开设在这处于天之正中的天都峰上,万神在这里向天帝朝拜、祝告;天帝头戴垂挂玉串的皇冠庄严肃穆地坐在宝座上,披甲执兵的仪仗队警卫森严地排列在他的两旁。诗人的这种想象,是根据天都峰的名称和当地广泛流传的神话故事展开的,是亲眼见到天都峰的非凡气势引起的。诗人把天帝和众仙在天都的活动描绘得如此栩栩如生、活灵活现,使天都峰具有一种迷人的魅力。
诗人被深深地吸引了,他越来越快地向天都峰走近,由遥望和遐想转到仔细地观看。天都峰以陡峭和高峻著称,登峰的小径就象一副垂直的绳梯悬挂在斧劈刀削的岩壁上,约三里路程的登山石阶坡度都在七十度以上,险处竟达八十五度。诗人观察到了这一特点,对此作了生动地描写:“梯空一万重,拔地九千丈。”“梯空”就是指登山小径,它象悬挂在空中的阶梯一样。“一万重”极言峰之陡,“九千丈”极言峰之高。“烟云升及腰,日月行在掌。”天都峰简直是一位顶天立地的巨人,烟霭和云雾象腰带一样只能升到它的半腰,太阳和月亮象小球一样只能在它的掌中运行。太阳、月亮和云霞本来是宇宙中最壮观最宏伟的景物,现在都成了这位巨人的小小饰物和小小玩物。由此可以想见,这座巨人般的天都峰具有何等的气势! “群山自言尊,对之失气象。譬如见真人,群雄自头抢。”黄山峰海中的群峰本来都雄伟秀丽,它们都自豪地夸耀自己尊贵,但站在天都峰这位巨人面前,就不免自惭形秽,失去了庄严的气象,这就好比群雄见到真人(天帝)一样,不得不叩头不迭,心悦诚服地拜倒在地了。诗人通过正面刻划和侧面衬托,运用拟人、对比、夸张和比喻的方法,把天都峰的高峻形象神气活现地描绘出来了。
天都峰如此雄伟、秀丽而又充满神奇色彩,怪不得诗人对它仰慕之至,恨不得登上它的绝顶了。“苍苍百里外,孤标已瞻仰。”诗人在百里之外就望见了天都峰深青色的独特风貌,如今到了峰下,“即之如可亲”,接近它感到非常亲切。但是,“攀之莫能上”,他想攀登却不能上去。“石阙望峨峨,天桥瞩朗朗。”他无可奈何地先站在山脚的石阙向上仰望天都高峻的风貌,接着他登上天都峰半腰的天桥注视着高峰清晰的雄姿。他奋力攀登到半腰之后,再也不能上去了。《黄山图经》说天都峰顶“飞鸟难落脚,猿猴愁攀登”,古时要登上峰顶真是难上难。明代地理学家罗洪先曾经来到黄山,他在诗中写道:“何年白日骑鸾鹤,踏碎天都峰上云。”这位地理学家只能寄希望于有朝一日成仙得道白日飞升上峰顶。所以我们的诗人不得不望峰兴叹:“载肉无由升,徒然结遐想。”诗人没有修道成仙,他带着人的凡身肉体无法登上峰顶,心中郁结着遐思苦想也是枉然。诗人因为不能登上峰顶而感到多么遗憾啊。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