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宜昌·关陵》诗词散文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宜昌·关陵》原文、赏析、鉴赏

位于湖北当阳市两公里处的远当公路旁。背西向东,俗称关陵庙,是三国名将关羽墓地。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山西解州人。东汉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秋,刘备在成都称王,封关羽为将军。后兵败麦城,被吕蒙杀害。关陵始建于南宋淳熙十五年(1188年),陵前有庙,称关帝庙,建于东汉关羽下葬时,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关陵原为“汉义勇武安王祠”,总面积约10万平方米,宫墙相连,分为5院4殿,亭台殿阁垂檐雕宇,建筑结构严谨,规模宏伟壮观。陵园山门为神道碑亭,经过碑亭,进入甬道,沿中轴线排列着石坊、华表、三园门、马殿、拜殿、大殿、寝殿等,两侧设八角亭、青秋阁,寝殿后的宝顶就是墓穴,大殿前檐下,有“威震华夏” 一块金匾,是清代同治皇帝亲笔所书,此外还有数以百计的明清两代文人所题碑刻和楹联。

〔古诗文赏析〕 无 题 清·魏勷

两水抱云封容与清光争日月

四山环锦嶂嶙峋佳气郁松楸

当阳关陵是三国蜀将关羽的墓地。相传关公镇守荆州被东吴攻占后,他投向当阳,西守麦城。麦城失守,在败退途中,关羽被吴将所杀。吴王将他的头献给在洛阳的曹操,曹操按诸侯礼节将关公的头厚葬在洛阳。于是,民间就有关羽“身葬当阳,头葬洛阳”的说法。

当阳关陵始建于东汉,后经历代王朝的增修和重建,到清代共建各种坊、门、殿、宫、阁、祠、楼、亭15栋,150余间,占地4.5万平方米。陵庙背面向东,墓地四周古柏参天,风光宜人。关陵现保存有明、清两代数以百计的名人碑刻及楹联。大殿前檐下的金匾“威震华夏”,是清同治皇帝亲笔书写。康熙年间魏勷题的此联书于关陵头门。

这幅楹联似可这样断句:“两水抱云封,容与清光争日月;四山环锦嶂,嶙峋佳气郁松楸。”这里的“两水”指的是横贯当阳的沮水和漳水,“封”为土堆的坟,“容与”形容舟行起伏;“四山”泛指关陵四周的山峦,“嶙峋”形容山崖突兀; “松楸”为植于墓地的树。朱子奢《文德皇后挽歌》中有这样的句子:“寒光向垄没,霜气入松楸。”此幅楹联的大意是:两水环抱云霞笼罩的土坟,船状墓上冒出的清光(象征关公精神)与日月争辉;四周环绕锦屏似的山峰,层岩迭嶂上升腾的佳气,与墓地的松柏一样浓郁。

这幅楹联构思精巧,语辞凝炼,对仗工整,观物生情,情景交融,既描绘出关陵周围的环境优美,又表达了对关羽的颂祷、景仰、凭吊和追怀之情。请看:两水对四山、抱云封对环锦嶂、容与对嶙峋、清光对佳气,争日月对郁松楸,是何等的工整,精炼!“两水抱云封,四山环锦嶂”,将关陵附近的景色勾画得多么清晰美丽!“清光争日月,佳气郁松楸”,把关羽的忠义精神夸张得无比崇高,可以说是罩上了一层神圣的光环!由此可见,关陵的这幅楹联,还有“夕阳丘首三分土,古道江头一片碑”;“滩水夜号蛟龙饮泣三分恨,秋山昼啸草木声诛两贼魂”等对联,都具有和山川同在、与胜迹共辉的艺术价值。细细品味这些楹联,仿佛看到“当年正气扶元气,万世人心仰赤心”的动人情景。这不正表明了我们华夏文化的博大精深么?! (曹祥本)〔现代散文〕 站在长坂坡向西眺望,大约两三公里处,有一片“古柏青葱带晓烟”的园林,园中丹垣黄瓦,殿阁参差,金碧辉煌,就像一座小小的紫禁城。那就是“松杉郁郁护云邱”的当阳关陵庙。

关陵是关云长的墓地。关陵远山近水,一展平阳,飞苍摇翠,四时景新。加之三国故事世代相传,深入人心,所以历来都是人们喜游之地。一到关陵,门首的“神首碑”就给人染上肃穆的气氛。二十四字碑文堆砌了关羽的所有封号官爵。沿神道,过“汉室忠良”石牌坊,穿三元门入内,殿堂森严,目不暇接,直到经过正殿和启圣殿,最后才是陵园。关羽的陵墓为一圆形土丘,高7米,周长70多米,以石为垣,饰以雕花青石栏杆。墓前立有祭亭,墓顶和四周古木参天。有趣的是,所有的大树顶部都是光秃秃的,据说连草木也为这位威神“脱帽致哀”。默默地垂首墓前,会禁不住想象着关羽驰骋沙场的雄姿,为一代英灵肃然起敬。

据传,当年关羽尸骸的安葬,配有沉香木雕刻的首级,用金丝楠木做榇,以铁链悬空吊于墓宫。墓宫人塑金童玉女分立两旁,守卫棺榇。墓内四角有放四口缸:一缸米,一缸盐,一缸油,一缸水,供神灵享用。关陵墓门朝北,以示关羽瞻望故乡山西,墓门被封得严严实实。关陵内原有很多文物,其中像明代的“汉室忠良”石牌坊,清同治皇帝亲笔题写的“威震华夏”匾额,关云长圣像碑,“二十四字神道碑”、“四好碑”,明代著名文学家袁宏道、袁中道兄弟所撰写的文碑记等,都是很有价值的。

关陵门首的两副对联,道出了人们对这位古代忠义勇猛将军的怀念和哀悼之情:“夕阳丘首三分土,古道江头一片碑”;“滩水夜嚎蛟龙饮泣三分恨,秋山昼啸草木声诛两贼魂”。人们到关陵游览,自然是另一种心情,另一番感慨了。

(易世汝)

〔民间文学〕 传说当年关羽被吕蒙在回马坡用七道绊马索擒获,孙权为向曹操请功,便在当阳长坂坡附近将其杀害,取其头颅,献到洛阳。其身体被当地百姓安葬在今当阳关陵之中。

下葬那天,气氛浓重肃穆。老百姓们精心挑选,才选中了一块树木葱茏、遮天蔽日的风水宝地,然后以王侯之礼隆重安葬了他。

当天夜晚,忽狂风大作,雷电交加,大雨倾盆,瓢泼大雨整整下了一夜,百姓们都在心里念叨:“苍天有情,也为一代忠良落泪致哀呢!”

第二天,雨过天晴,云开雾散。百姓们纷纷来到墓前,焚香叩拜,添土培墓。忽然不知谁大叫一声:“快看哪”,大家抬头望去,只见围着圹墓的那一圈十几棵原本枝繁叶茂的参天古树,一棵棵没了“树头”,主干上的半截树冠不翼而飞,不见踪影。再看一墙之隔的院外之树,一棵棵精神抖擞,依然如故。原来,关羽被害之后,上天也为他含冤鸣屈,伤叹他勇武忠义一生,死后竟也不能落个全身,于是托灵古树,痛断“头颅”,以“无头之躯”陪伴关羽的无首之身,同时,由于替关羽之死伤悲含屈,郁积气闷,每棵古树面向坟墓的那一边都不生枝叶,且棵棵树木都郁忧不结,精气不振,使整个陵院沉浸在一片悲凉凄清的氛围之中。

时至今日,对于这一奇导的现象,人们仍然考证不详,无法破解这千年之谜。

(李强 整理)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