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丰五年天下乱》原文|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咸丰五年天下乱,

民不聊生动刀枪,

四面八方举义旗,

侗寨鼓声震天响。

义军开战就得胜,

一举攻进下江城,

杀掉一个官老爷,

名叫“桂大人”。

六洞、三百寨,

处处响起牛角声,

齐心合力打官家,

一举攻破永从城。

各路义军往前进,

杀过檀溪逼锦屏,

打下龙里和新化,

趁着威势攻黎平。

——杨通山等编《侗族民歌选》

清咸丰五年(1855年),在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影响下,与贵州苗族张秀眉、侗族姜映芳起义的同时,黔东南的“六洞”(今属从江县)、“八洞”(今属黎平县)、 “四乡”(今属湖南靖县)、“四脚牛”(今属黎平县的水口、广西三江县的高安一带)等侗族地区群众也纷纷揭竿而起,开展反抗清王朝的斗争。《咸丰五年天下乱》所反映的就是黔东南侗族人民当时起义造反的盛况与豪情。

诗歌的第一节从四面八方的义旗到侗寨的震天金鼓,概括勾勒了咸丰五年清王朝面临的天下大乱形势,点明了侗族人民起义造反的背景及原因。以下三节是天下大乱形势的具体化,生动唱述了侗族人民所开展的胜利斗争。三个诗节,三场战斗,亦即三个闪接的特写镜头。第一个镜头歌唱开战之初夺取下江城,(今属从江县)杀死官老爷“桂大人”;第二个镜头歌唱在初战大捷的鼓舞下,六洞、三百寨侗人纷纷响应,一举攻破永从城;第三个镜头歌唱各路义军大汇合打下龙里、新化,攻逼黎平。这些歌唱真实表现了起义从开始到发展、壮大的进程,从具体事件到进军路线,都作了简要、生动地刻画。它们当然不是起义的全部实况,但从具体可见一般,经过提炼的这些情节,使我们对那整整一个时代“天下乱”的气氛乃至世态民心的感受却是充分和深刻的。

寓抒情于叙事之中,是这首民歌的基本特征。上面说的三个特写镜头,其实也是节奏鲜明,不断高涨的三个抒情浪头。抒情始终伴随镜头的闪现、变化而渗透在情节之中,最后推向高潮。情不离事,事因情而添彩;事不抑情,情因事而有所附丽,显得更加切实可感,鼓动人心。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