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赤壁歌送别》原文阅读|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

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

君去沧江望澄碧,鲸鲵唐突留余迹。

一一书来报故人,我欲因之壮心魄。

在湖北蒲圻市境内长江南岸的矶头山上,矗立有周瑜书写的“赤壁” 摩崖石刻,至今已逾一千七百余年。这就是历史上发生过一场大战的地方。这首诗所说“二龙争战决雌雄” 的赤壁即指此地而言。

诗开篇就把我们带到东汉末群雄竞起,风烟弥漫的年代里,诗人从史实出发,将遍地军阀割据纷争中最强大两大军事集团——曹魏和孙吴称为“二龙”,把他们之间的争战看成具有最后确定天下归属的 “决雌雄”性质,意义非同一般。首句突如其来,剑拔弩张之势迎面可感,似乎拉开了魏吴决雌雄之战的帷幕。第二句紧承之,则直接交待了决战地点——赤壁,战争方式——水战,战争结局——曹魏 “楼船扫地空”。第三句又具体描绘了 “烈火张天照云海” 的壮观景象。赤壁大战关系到孙吴生死存亡。面对曹操“舳舻千里,旌旗蔽空”的几十万大军,周瑜却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导演了一场威武雄壮的活剧。其取胜关键就是巧施火攻妙计。这第三句不但具体解释了曹魏水军“楼船扫地空”的原因,更难得的是精采地为我们再现了火烧赤壁的壮阔场面,使我们耳闻烈火噼啪,身感烈火炽热,似见曹魏楼船战舰顷刻间在烈火中化为灰烬。第四句改为叙述句,是对前三句的一个小结,平实地点明赤壁交战双方的代表人物。周瑜是孙吴军队的统帅,是赤壁之战的前线总指挥,赤壁大捷是他智慧和胆略的结晶,所以历来写赤壁大捷莫不归功于周瑜。曹公指曹操,曹操是魏主,虽在赤壁惨遭大败,但能文能武,叱咤风云,综其一生亦不失为“一世之雄”。所以前称“二龙”,平等对待魏吴;后言“曹公”,不以成败论英雄,这都表现了李白比较通达的历史观。

这四句恰是一支激越昂奋的 “赤壁歌”。诗人或议论,或叙述,或描写,将赤壁大战淋漓尽致写出,其成功处亦如当年的战争一样是 “以少胜多”、“以一当十”。艺术地精炼地对历史进行高度的概括,形象的描写,无疑是这首诗的一个最大特点。

第五句“君去沧江望澄碧”,写朋友就要离开赤壁而远去,顺江而望一碧万顷,澄空如洗。江水悠悠思悠悠,长江岸边赤壁鏖战的情景又在头脑中翻腾回想。第六句“鲸鲵唐突留余迹”。鲸鲵即鲸,雄曰鲸,雌曰鲵,后用以比喻凶恶之人,这里当指侵犯孙吴的曹魏。“唐突”意为触犯、冒犯,即指曹魏对孙吴采取的水陆并进的大规模军事行动。结果败乱之迹历历在目,至今犹存,“余迹” 尚留在人们心中,记忆犹新。这第六句与前四句正面歌颂周瑜取胜不同,是从曹魏惨败狼藉的角度补写了赤壁之战。一正一反,一胜一负,把前四句和这两句有机结合起来,使咏史脉络贯通全诗。第七句“一一书来报故人”,写出诗人对朋友的殷切期望,愿他早立功业,多立功业,并频频写信寄给老朋友。“一一”即显功业之多,又表期望之殷,所以诗中虽不具将行者姓名身分,但也绝非泛泛之交,而是与诗人有共同理想抱负,相互理解关心的志同道合者。其所一一书者,一一报者都是令诗人极感兴趣,倍受鼓舞的好消息。至此,第八句 “我欲因之壮心魄”写出就自然而然了: 我正因为受到这些消息的激励,雄心壮志才更加坚定。“因之壮心魄”的 “之”,恰是“书来报故人” 的内容。这是在当年激战 “留余迹” 的土地上说出 “壮心魄” 的话来,诗人一是将古今熔于胸中,既仰慕古人 (如周瑜) 创造的丰功伟绩,又盼望今人 (如朋友)建立不朽的功勋;二是将他人与自己溶为一体,既写出对朋友建功立业的祝愿,也表达了自己对功名事业成功的渴望。诗人出川首站即是湖北。“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目的,当然是渴望有大作为,建立一番功业,使 “寰区大定,海县清一”。因此诗人追慕英雄,抒发壮志是可以理解的。这第八句不但是后四句道别的小结,而且也是对全诗的自然而有力的收束。

从形式上看,这首诗前四句写历史上的赤壁之战,后四句写此时此刻的送别,似乎是两个各自独立的段落。其实不然,这首诗内容安排的巧妙之处就在于前后两部分似断实连,形分神合。后半送别是在前半咏史基础上进行的,咏史为送别提供了背景、环境,形成了特有的气氛,衬托出送别人的胸襟抱负。后半送别又是前半咏史产生的历史责任感的具体化和延伸。如果认为咏史与送别各占四句,旗鼓相当,平分秋色,也是不对的。更确切点说,这首诗就是一篇赤壁颂歌,赤壁赞歌,正如诗人另一名作《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是西岳华山的颂歌、岑参的名篇《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白雪的赞歌一样,而送别的内容只是陪衬和附庸。

这确实是一首别开生面的送别诗。

这首诗作于诗人开元二十二年(734)游江夏 (今湖北武汉) 时。在四川境内诗人没留下送别诗,所以这首诗是送别诗中较早的一首。正因为是青年时期的创作,诗中才充满了青年人的壮志豪情。它冲破了一般送别诗的框框,调整了诗的内容。一般送别诗不外乎写送别当时伤心之景、凄然之境,以及送别双方难分难舍之情。这首诗却无一笔描写送别时间、地点的自然特色,也未涉及送别双方依恋怅惘之情。只是使送别成了诗兴引发的一个实机,而非诗的歌咏主体;只是突出了赤壁古战场的特殊风貌,歌颂了赤壁大捷,充满了浓烈的历史意识,表现了深深的历史责任感。这无疑地表现了一位天才青年诗人的独创精神和勇气。

这首诗题目也很特殊。在百余首李白送别诗中,题为《……歌送别……》 的计七篇。细检《全唐诗》可知,这种诗题是从盛唐开元年间才出现的,除李白外,作者尚有王维岑参、李欣等。王维的 《双黄鹄歌送别》略早,写于开元二十六、七年(738—9) ,时在凉州任河西节度判官。而李白这首诗又早于它。因此可以说李白是这种诗题的首创者。这首诗的特殊还表现在诗题中没写明被送人。这个情况在这种诗题刚刚问世时较普遍,但总的看在同类诗中还是极少见的。由于略去了被送者而不具体描写某些特定情势,使诗有了更大的更广的意义和内涵。诗题的独创,也显示了诗人超群出众的才华。

这首诗整齐地运用了七言八句的形式,但不讲究对仗,也不拘平仄而押韵,前半部分平声韵(空、公),后半部分仄声韵 (迹、魄),纯为古体诗,绝无意作律诗。这也表现了诗人对自由抒发情感的一种追求。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