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解】
表,封建社会臣下对皇帝有所陈述、请求、建议时用的一种文体。
此文写于后主建兴五年(227)诸葛亮率师北伐中原之际,篇名为后人所加。公元 223 年10月,诸葛亮派邓芝赴吴与孙吴重新修好,225 年诸葛亮亲自南征,平定益州、永昌等四郡,安定了后方。这些都是为出兵击魏作准备的。次年5月,魏文帝曹丕死。7月,孙权征江夏围石阳,不克而还。这正是蜀汉进击中原的良机。于是诸葛亮毅然决定出征讨伐曹魏。经过一番准备,于建兴五年三月率军北驻汉中(今陕西汉中),准备北伐曹魏。可是后主刘禅庸愚懦弱,胸无大志,近佞远贤,极令诸葛亮忧虑。为了开导刘禅,布置朝政,表明心意,激励众志,他在出征前写下了这篇传世名“表”。
在《出师表》中,作者的笔墨主要集中在修明内政这一点上。因为北伐曹魏,统一天下,是蜀汉建国以来的既定方针,而为了争取北伐的胜利,事前也做了一系列准备工作。这些都是本已明了的事情,不必赘言。诸葛亮放心不下的,是他率领大军出征后的国内政治。他意识到,只有把内部政局稳定下来,才能有巩固的后方,也才能为前线的军事提供可靠的保证。这就是《出师表》无一字提及军事方略,而反复叮咛修明内政的缘故。
【注释翻译】
鉴赏分析
诸葛亮并不是一个文学家,但所写的《出师表》却成为了千古传诵的文学名篇。这篇不到800字的短文看似平实无奇,却能将修明内政、北伐曹魏写得层次分明,形散神聚。
在所列的三项建议中,“广开言路”是前提,“执法公平”是关键,“亲贤远佞”是核心。围绕这三者,作者议形势,议法度,议宫中之事,议营中之事等。为了说明“亲贤远佞”的利弊,又以先汉和后汉的历史作为前车之鉴,并以先帝叹息桓、灵二帝昏庸误国为告诫,既循循善诱,又不失君臣的上下尊卑。作者兼叙了自己的身世及以身许国的经过,表现了自己与刘备父子的特殊关系,突出了深挚的情感。反映在文章中,就是每议一事作者都自然流露出对“先帝”的怀念,对“陛下”的忠诚。全篇文字仿佛从肺腑中流出,确实起到了打动后主、说服后主、鼓舞后主的作用。
本文在构思上也很巧妙,从第一部分进谏到第二部分忽以“臣本布衣”起笔,另辟蹊径。这段叙述初看似是逸枝衍蔓,实际上是诸葛亮为了进一步打动后主,既使之乐于接受前面的进言,又为下面表示北定中原的决心埋下伏笔。全文形散而神不散,看似支离破碎,实则浑然一体。
此外,本文在表情达意上质朴无华、明白通畅,不借助于华丽的辞藻,不引经据典,每句话既不失臣子的身份,又切合长辈的口吻,表现出忠贞恳切的情感。全文624个字,先后13次提到“先帝”,7次提到“陛下”。“报先帝”、“忠陛下”思想贯穿全文,处处不忘先帝“遗德”、“遗诏”,又处处为后主着想,期望他能成就先帝未竟的“兴复汉室”的大业。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