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读韩杜集》古诗赏析与原文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杜牧

杜诗韩笔愁来读,似倩麻姑痒处搔。

天外凤凰谁得髓,无人解合续弦胶。

这是诗人杜牧拳拳服膺于杜诗、韩文的一首赞歌。他不是具体地去赞美杜诗如何沉郁,韩文如何雄健,而是把他读后的欣悦之情,通过一个十分形象的比喻表达出来,让读者分享他在杜诗、韩文中获得的快感和美感。然后在结语中,发出继响无人的慨叹。显得笔致空灵,构思奇特,给人以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感觉。翁方纲所说的“樊川真色真韵”(《石洲诗话》),洪亮吉所说的“小杜最喜琢制奇语”(《北江诗话》),都可以在这首诗中得到很好的印证。

宋严羽说:“发端忌作举止,收拾贵在出场”(《沧浪诗话·诗法》)。清毛先舒进一步加以阐发说:“发端忌作举止,贵高浑也;收拾贵在出场,须超远也”(《诗辩坻》卷三)。“举止”,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扭捏作态,装模做样。正因为这首诗一开头,便单刀直入,擒住题目,毫不拖泥带水,隔靴搔痒,因而显得挺拔苍劲,创造了一种“高浑”的艺术境界。“杜诗韩笔愁来读,似倩麻姑痒处搔。”这里的“笔”,一本作“集”。六朝以来,往往称“文”为“笔”,作“集”则包括了诗,作“笔”则专指的文,与“诗”为偶,而义不犯重,故以作“笔”为佳。特别值得拈出的是“愁来读”三字,说明杜诗、韩文的艺术魅力,足以攻破“愁城”,使人从那里可以得到精神上的解脱和安慰,其鼓舞人的志气,启发人的智慧,净化人的心灵,丰富人的的生活,都在言外之意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后一句,以“搔痒”为喻,进一步补足了杜诗、韩文能给人以极大的艺术享受,可以说抒情则沁人心脾,说理则得其环中,绘形则超以象外,一切未写之情、未造之境,都可在杜诗、韩文中得到深深的启示,就像搔到了痒处一样的痛快。麻姑,是传说中的仙女,其指纤细似鸟爪。有人看到后在心里说:“背大痒时,得此爪以爬背,当佳。”见旧题葛洪所著的《神仙传》。这里表面上没有对杜诗、韩文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作出任何评论,实际上则是以极其含蓄、婉曲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杜诗、韩文无限崇敬的心情。

绝句离开发端,便是结尾,没有缓冲的余地,故无论抒情或议论,都必须以小见大,以少总多,才能笼罩万有,给人以无穷的想象、无尽的韵味。这首诗结尾的“天外凤凰谁得髓,无人解合续弦胶”,是把两个神话故事有机地结合起来,冶感慨、议论于一炉,认为学杜、学韩的人都没有得到他们的神髓,更没有把他们的艺术经验融会贯通起来,形成新的可贵的艺术珍品。“天外凤凰”,是引用《三国志·吴书·吴粲传》的“应龙以屈伸为神,凤凰以嘉鸣为贵,何必隐形于天外,潜鳞于重渊者哉?”后面的“续弦胶”是引用东方朔《十洲记》的“洲上有凤麟数万,各各为群,亦多仙家,煮凤喙麟角合煎作胶,名之曰续弦胶,能续弓弩已断之弦。”显然诗人是以“龙凤”或“麟凤”比喻杜甫韩愈的,而以“谁得髓”“无人解”慨叹学杜、学韩的往往得其皮毛而遗其精髓,更不会融合杜韩丰富的艺术经验,孕育出一种崭新的艺术风格来。这里既是叹世,又是自负,“谁得髓”,实际上是言“我得髓”。“无人解”实际上是说“唯我解”;但只出之以“兴象”,而不是发之以议论,这正是唐音的艺术特点。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