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稹《西归十二首(其一)》古诗赏析与原文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元稹

双堠频频减去程,渐知身得近京城。

春来爱有归乡梦,一半犹疑梦里行。

诗人原在京都长安任监察御史,元和五年(810)因得罪朝中权贵被贬为江陵府(今湖北省江陵县)士曹参军,元和八年(813)徙唐州(今河南省唐河县)从事,元和十年(815)春,自唐州调还长安。对一个长期外贬放还的人来说,心情无异于鱼归大海、鸟归山林,一路上是很愉悦的。因而一连写下《西归》十二首,这里选的是其中第一首。

“双堠频频减去程,渐知身得近京城。”“堠”是古代计里程的土堆,五里一单,十里一双,如韩愈《路傍堠》诗:“堆堆路傍堠,一双复一只。”诗人不说归京心情欢悦,步履如飞,一堠一程地迅速赶路,而说“双堠”不断地为自己减掉还京的路程,这就把放还给诗人带来的欢欣、走得再快也不觉累的心态惟妙惟肖地表现出来了;因脚下急走,眼中频数,心中计算,他知道久已盼归的京城已经不远了。在古典诗歌中,常常把心中的欢快和行动的迅速融为一体来写。如王维写射猎之欢娱,用了“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观猎》),李白写放还之乐有“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朝发白帝城》),都是著名的先例。这里,诗人写行路的迅疾,将“双堠”人格化,也正是为了表现心情的欢愉。

“春来爱有归乡梦,一半犹疑梦里行。”“归乡梦”,即回家之梦,这里是指还京。诗人不说在贬谪之中,自己时时思念回家,刻刻渴盼与亲人团聚,而是托辞于“春来”本来就好有“归乡梦”,仿佛是季节的关系,人人如此。正因为梦中频频归家,所以虽然今天真地行走在了归乡的路上,但却怀疑今天的情景,是不是又在梦境之中——因为今天的情景,曾多次在梦中出现过。

这首诗的突出优点,是能以极其浅近的语言,把外放远归渐近京城的特殊心态刻画得细致入微。特别是结句“一半犹疑梦里行”,如果没有切身的深刻体会,是断然写不出这样传神的佳句的。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