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词宛转递相传,振衣倾鬟风露前。
月落乌啼云雨散,游童陌上拾花钿。
全诗所描绘的是少数民族青年男女通宵达旦欢聚的风俗组画。一个风清月白的夜晚,万物萌发着勃勃生机,能歌善舞的青年男女,从四面八方聚集到一块,举行踏歌晚会,直至月落乌啼,才肯散去;第二天儿童们来此游玩,拾到了她们丢失的花钿。每幅画面,都洋溢着欢乐的激情。
诗的发端,诗人抓住三个极其美丽的意象造句:第一是“新词”,踏歌者情怀激越,神采飞扬,自编“新词”,即兴抒怀,令人神为之振;第二是“婉转”,他们用当地流行的传统的民间小调歌唱“新词”,音调委婉,十分悦耳动听;第三是“递相传”,一人带头高歌,接下去一递一句地抢着唱,气氛异常活跃而热烈。“歌唱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所以第二句紧接着写舞,“振袖倾鬟风露前。”踏歌的青年男女们应着歌声、按着脚踏的节拍翩翩挥袖起舞,随着歌声的抑扬,发髻前倾后仰,直歌舞到风起露下。夜已深,天转凉,环境已并不那么宜人,而踏歌者们歌舞的热情不减,这就从反面落墨,活画出踏歌者的心态,说明他们已完全沉浸在狂欢的海洋中,不知时间的推移。
“月落乌啼云雨散”。好景易逝,盛会不长,不觉明月西下,乌啼频传,一派凌晨气象。歌朋舞伴,只好罢歌缀舞,怀着余兴纷纷散去,由于他们仍沉缅于欢乐的回味中,身外一切事物都无心检点,这就为第四个画面提供了素材。“游童陌上拾花钿”,从侧面补足欢会的热烈情境。“花钿”是女郎们的首饰。心爱的“花钿”,遗失陌上,尚不自知,被早晨在陌上游玩的儿童拾去玩耍。结合第三句“云雨”典故运用,其言外之意是耐人寻味的。
刘禹锡《踏歌词》四首,这无疑是最脍炙人口的一首。写踏歌欢会,状景状情,十分酣畅淋漓,而遣词造句,备极华赡,却无堆砌之痕,令人百读不厌。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