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素《秋闺思二首(其一)》古诗赏析与原文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张仲素

碧窗斜日霭深晖,愁听寒螀泪湿衣。

梦里分明见关塞,不知何路向金微。

《秋闺思》共二首,这是第一首。

已是黄昏时分了。斜阳掩映碧窗,光色是那么的深暗幽微,仿佛不是透出亮色,而是着意渲染着凄冷寂寞的氛围感。不知什么时候窗外寒蝉凄凄切切地响起,此刻听来声声都是愁了。试想,秋日薄暮,且又秋虫悲鸣,独居室内的女主人公如何承受得住?难免要泪水簌簌湿衣袖了。“碧窗斜日霭深晖,愁听寒螿泪湿衣。”“寒螿”点“秋”,“碧窗”点“闺”。初看,是颇有情致的悲秋之思。倘结合三、四句中的“关塞”、“金微”诸意象再看,便知是感念征夫的深闺之思了。从黄昏写起,是暗示整整一天都处于这样的精神状态之中。只是到了黄昏更为强烈和敏感,触景皆愁“泪湿衣”,无时不哀伤了。

如此痛苦却又无可排遣,退一步想,好在夜晚来临,日思不得,夜梦总会带来些许抚慰的。果然,日思之切遂导致夜梦之真:“梦里分明见关塞”,清清楚楚,真真切切,这不就是丈夫戍边的关塞么?一瞬间,久久郁积的痛苦都变为无法抑制的欢乐和冲动。可惊喜之余,记得丈夫说驻守在金微,她急切切地走着,寻觅着,可到头来终是茫然:“不知何路向金微。”金微,即今阿尔泰山,在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当时边塞要地。她到底是彷徨绝望地困于梦境呢,还是惊醒过来,愈加空虚悲惊呢?诗歌却戞然而止,将这一切诉诸读者的想象。只有一点是肯定的,女主人公的梦是白做了,不仅没有带来预期的可怜的安慰,反倒增添了烦恼和遗憾。

首句的“碧窗斜日”一作“碧窗斜月”,或以为后者为佳,遂将全诗理解为倒装结构,以为一、二句是前置了的梦醒之境。这样虽讲得通,层次却浅了。张仲素写闺思,不像盛唐诗人那样和盘端出,玲珑剔透,而是曲曲折折写出,艺术表现更为精细和讲究。此诗即是典型一例。初写黄昏之悲点示白日绵长的思念,这是第一层;日思不得,又求助之夜梦,这又转折,进了一层;似遂所愿,却不知去丈夫身边的道路,即此相思在梦中也是难以了却的,这是神来之笔,是前人未能写出的更深一层次的境界。以此说来,我觉得还是“碧窗斜日”为佳。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