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与之《寄衣曲》古诗赏析与原文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罗与之

忆郎赴边城,几个秋砧月。

若无鸿雁飞,生离即死别。

此身傥长在,敢恨归无日。

但愿郎防边,似妾缝衣密。

在古代,妻子为奔赴疆场的丈夫送寒衣,经常出现在诗人笔端。谢惠连《捣衣》中写道:“纨素既已成,君子行未归。裁用笥中刀,缝为万里衣。”李白《子夜吴歌》云:“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这里两首《寄衣曲》,有继承传统的一面,即第一首表达的思妇对征夫的思念深情;有发展创新的一面,即第二首表达的思妇鼓励征夫固守边境的爱国主义思想。

“忆郎赴边城,几个秋砧月。”这是说时光流逝,回想丈夫戍边杀敌,已经好几个年头了。年年秋天送寒衣,现在又该准备了。这里暗用李白《子夜吴歌》的《秋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既表示时间推移,年复一年,又表示分别已久,思念情深。几年离别,相见无缘,如何维系深情?只是凭借鸿雁往还,一纸书信。假如连这一点都失去了,生离也就成了死别,真是“家书抵万金”啊。离别的痛苦,深沉的相思,迸发出如此沉痛的呼喊。

第二首的开端是思妇寄寒衣时的表白:“此身傥长在,敢恨归无日。”只要自己活在人世,永远等你归来;虽然相见无期,依依深情决不改变。这是在感情上安慰丈夫,让他安心御敌。理解了这层意思,对“但愿郎防边,似妾缝衣密”才不会引起突兀之感。由安慰进到激励,愿丈夫全力以赴,捍卫边防,严密无隙,决不给敌人以任何可乘之机。个人的情爱升华为卫国之心,提高了诗篇的社会意义。这两句诗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诗人生当南宋后期,面对全国与蒙古贵族的威胁,国家危亡有切肤之痛,爱国热忱油然而生,传统的思妇之辞也就注入卫国抗敌的新内容。在艺术上,以密密的衣缝喻铁壁铜墙的边防,贴切而又自然。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