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颋
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
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
汾上,汾水边。汾水为黄河支流,河汾一带,即今山西西南大片地区。秋临北国所形成的特殊气氛,无疑有着震撼人心的特殊魅力。自从宋玉以《九辩》为题,第一次托兴“悲秋”以来,秋容秋态、秋气秋声早已成了具有象征意义的词语,显示出历代文人雅士的特殊心态。在这些文士的笔下,秋,具有无限丰富的艺术情趣和审美价值:游子羁旅的孤独,临水送别的惆怅,贫士失职的愤懑,去故就新的追求,种种人类特殊的情感,都会在“悲哉,秋之为气也,草木兮摇落而变衰”的氛围中升华为一种恢宏寥廓的生命意识、社会意识和宇宙意识。苏颋站在汾水岸边忽然也体验到了这种感情感受和这种审美认同。这一瞬间的感情体验使他兴奋、吃惊,使他情不自禁地要写诗。
头两句:北风、白云、万里、河汾,在四个镜头次第推出的画面上,凸现出一个浪迹天涯游目四顾的游子形象,使咫尺和万里,具体的时地和寥廓的时空溶为一体。俯仰之间,为读者展现出一个丰富的形象的感情世界。这里,一个站在渡头的游子,在经历了万里奔波之后,在萧瑟的寒风中仰望着漫天翻滚的白云,他的心绪,亦如这漫天的白云:飘浮、奔腾,翻滚。一种和宋玉悲秋相似的惆怅之情油然而生。这就自然地引发了后两句的感慨:草木在摇落,生命在摇落,自己的心绪也在这摇落中摇落。此时的秋容秋态、秋气秋声全都变成了诗人情感和生命的一部分。此时诗人的心绪已经和大千世界、恢宏宇宙融合在一起,为摇落的万物,摇落的生命与永恒的自然和永恒的人类活动之间的永不协调而迷惘、而震惊。诗人正是在这“不可闻”听,不忍闻听的“秋声”中感受到个体的渺小和生命的有限。于是,一种渴望超越、渴望自由的人性最终在这里获得了艺术的表现。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