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素
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
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
唐代诗人多抒写征夫思妇相思之作,名篇如云。其中张仲素所作以构思新颖深切微妙而著称。《春闺思》便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俞陛云曾在《诗境浅说续编》中附掌唱叹:“五言绝句忆远之诗,此作最为传神。”
“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初看,一、二句仅是点时点地,写郊外野景。既扣诗题之“春”,亦为采桑女提供特定的可居可游的环境。不远的地方,城边柳荫如云如瀑,随风摆动的细长的柳丝依稀可辨。近前,道旁桑树连片,碧绿新嫩。采桑女置身其间。人们也不难想见此际的春日景象:绿茵草地,白云蓝天,温煦的春风,和暧的太阳,绿荫中不时响起春鸟清脆的啼叫……这是多么美丽宜人的春日郊野啊。
但诗歌却未沿着欢悦欣赏一途走下去,而是一百八十度大转弯。这位采桑女身在树下无心赏景,手提竹篮却心不在焉,神情恍惚,若有所忆,怔怔地在那儿忘却了采摘桑叶。为什么“提笼忘采叶”呢?原来她“昨夜梦渔阳”。渔阳是郡名,在今河北蓟县一带,为当时边防要地。昨夜梦见了远在边塞的丈夫,难怪此刻魂不守舍的了。
前二句皆写眼前景物,而末句忽然掉转说到昨夜之梦,这便是诗人精心设计的耐人寻味的反馈笔法。使用这种笔法,读到末尾,人们才悟出前面隐含着许多起初不易发现的情味,便又从头读起。女主人公采桑见柳之前,已梦渔阳,日有所思方能夜有所梦,可见相思之苦已非一日的了。带着久久郁积的愁怀来郊野采桑,不仅未能淡忘消释,相反却触景添愁了。其一,古人折柳以赠别,这城边柳自是当年送别执手凝咽之地。昨夜之梦又强化了此景的刺激性;其二,因蚕而采桑,但“昼夜常怀丝(思)”的春蚕与女主人公自己不也有着异质同构的联系么?春蚕有人照顾,而她昼夜怀思谁来抚慰呢?其三,柳荫桑林,春景撩人情思。纵有心绪也只能叹惋良辰美景虚设。王昌龄描写闺中少妇“忽见陌上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的心绪变化,移置在这里再也贴切不过。如此浓郁的种种愁怀,纵横交织,笼罩天地,难怪乎这位少妇忘却所作所为了。如此看来,一、二句描写在末句的映衬下,不只是泛泛景语,而且是令人肠断的情语。
除却反馈笔法,诗人选取“有包孕的瞬间”的构思描写也是极为成功的。桑下少妇态势可能多样,却仅状其“提笼忘采叶”,如同摄影,如同雕塑;她的心理活动无疑复杂纷纭,却只写“昨夜梦渔阳”,没有玄想之笔,没有延伸之思。但更多的内容更博大的时空都潜隐在诗歌所描写的瞬间之中,启发着人们深切的体味、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