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朴·清平乐》原文赏析
题 阙
朱颜渐老,白发添多少?桃李春风浑过了,留得桑榆残照。
江南地迥无尘,老夫一片闲云。恋杀青山人不去,青山未必留人。
这首《清平乐》在白朴的词作中可谓“闲适词”,写得平易、朴素,没有费解的冷字僻典,也没有刻意雕琢的“警句”。词人只是坦露自己对人生世事的感受和看法,淡淡诉说着自己的苦闷、憧憬和追求。
词的开头感叹岁月无情,暮年将至,如同白话,似无深意可言。殊不知“朱颜”和“白发”的鲜明对照,再加上意味深长的设问,却涉及了一个永恒的文学主题: 生命短暂、人生易老。早如孔子曾深沉地感慨,“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而脍炙人口的《古诗十九首》,则几乎以“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作为抒情的主旋律。明乎此,词人为岁月流逝、青春消失、白发添加而发出声声喟叹,不正是这种生命意识的觉醒?尽管这是一种消沉的、伤感的情绪,却又是人类正常的、难以避免的情绪。接下去两句,是对这种情绪的进一步渲染和强化。“桃李春风”比喻青春年华,“桑榆残照”本指太阳将落时的晚景,见《后汉书·冯异传》: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这里比喻人的暮年。一个“残”字包含了无限的哀伤、凄凉,词人似乎看到了生命的尽头。
既然青春年华、美好岁月已经“浑过”,“桑榆残照”的现状也无法避免、无法改变,那么,人生又如何从这种伤感、愁苦中解脱呢?词的下片所表达的正是词人的憧憬和追求。白朴显然不主张“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古诗十九首》)即及时行乐,把一切苦恼都淹没于物欲享受;他所追求的是“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陶渊明《归园田居》) ,即回归自然,在山水风物中获得心灵的慰藉和安宁。江南山明水秀,风景宜人,李白有诗云: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惟有敬亭山。” (《独坐敬亭山》)自己不也可以象闲云野鹤一样,逍遥自在吗?写到这里,词人却陡转笔锋,提出了一个令人意外的疑问: 我爱青山,青山能否留我?言外之意是在这动荡不安的乱世,要想潜心归隐,获得解脱,恐怕难以做到。结尾表达了一种想归隐又恐不可得的忧愁,一反李白的诗意,不但使诗情曲折生波,更平添了一层悲凉、郁闷。
综上所述,这首词抒发了一种生命短暂、人生易老的苦闷情绪,以及对解脱苦闷之路的寻求。它虽然带着消极、伤感的色调,却又决非毫无价值的呻吟。它的深刻的美学意义,一方面在于表达了人类在生命问题上的普遍的、共同的心境和情绪; 另一方面又可以折射时代的风云。白朴生逢元兴金灭的易代之际,少年时又遭国亡家破的离乱艰辛。他一腔痛楚,誓不仕元,思念故国,却又找不到人生的出路和希望。政治的失意和生活的困顿对于一个封建文人来说,势必引起心理情感上的孤独、寂寞、迷惘、苦闷,并采取“放浪形骸,期于适意”的生活态度。而透过这一切,我们不可以感受到一个时代的悲剧,一代知识分子真切、痛苦的心声吗?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