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菩萨蛮(半烟半雨溪桥畔)》原文与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半烟半雨溪桥畔,渔翁醉着无人唤。疏懒意何长,春风花草香。  江山如有待,此意陶潜解。问我去何之,君行到自知。

此词原有序云:“王荆公新筑草堂于半山,引八功德水作小港,其上垒石作桥,为集句云:‘数间茅屋闲临水,窄衫短帽垂杨里。花是去年红,吹开一夜风。  梢梢新月偃,午醉醒来晚。何物最关情,黄鹂三两声。’戏效荆公作。”作者曾批评王安石作集句诗是“百家衣”,以为“正堪一笑”(见《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三十五),后来不知怎么,自己技痒难禁,也效法王安石写了这首集句词。

开首二句以极自然轻盈的笔法描绘了一幅闲适的溪桥野渔图,一点也没有剥落前人的痕迹。在一片氤氲迷蒙的山岚水雾中,是烟是雨,叫人难以分辨,真是空翠湿人衣。在溪边桥畔,有渔翁正在醉酒酣睡,四周阒无声息,没有人来惊破他的好梦。“疏懒意何长,春风花草香”,这不是杜甫的两句诗吗?“无人觉来往,疏懒意何长”(《西郊》),“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绝句二首》)。两句诗不仅从字面看放在这里十分熨帖,而且从原作的意境看,也与这首词情相合,更重要的是通过这诗句的媒介,将读者导向了杜甫的诗境,这些诗境又反过来丰富了这首词本身的意蕴。从“春风花草香”会使人联想到“迟日江山丽”以至整首杜甫绝句。由联想再回到词意,那么我们会感到在“春风花草香”后面,不单是春风花草的幽香,而且是“迟日江山丽,……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整个风光明媚生机勃勃的春世界。

江山形胜,四时美景吸引着一切身为形役的江湖游子投入她温馨的怀抱,“江山如有待”是杜甫《后游》中的诗句,作者向往大自然的美好,却推开自己不说,而从对面着笔,将自己热烈的感情移植到无生命的江山自然上,通过拟人化的描写,表现“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那种人与自然交流相亲、物我不分的情感意绪,黄庭坚巧妙地移植了这一诗意,将前面“疏懒意何长,春风花草香”词意发展为对自然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这时候,作者自然地想到了开隐逸风气的陶靖节先生,又随手拈来了杜甫的另一句诗“此意陶潜解”(《可惜》),令人联想到陶潜返朴归真退居田园的隐逸事迹,将自己对山川自然的企慕之意,又落实到对这位抛弃荣利的田园先哲的景仰上,从而挑出了全词隐逸的主题。

“此意陶潜解,吾生后汝期”(杜甫《可惜》),杜甫感叹生不逢时,恨不能与陶渊明同归田园。这首词的最后二句“问我去何之,君行到自知”,是接住杜甫诗意,表明自己的态度,他不学杜甫的感慨而是步先哲的后尘。作者决心归隐,但到底去何方,是山野,是林莽,是田园,却无可奉告,不过如随之而去,一定会明白他的踪迹。这二句在别人诗里,是非常平常的句子,而在这首词里,却将上面贯串下来的情志意趣,结束得非常工稳,飘逸而含蓄。这虽然本来不是他自己的语言,但词人凭着自己的诗才学力,通过精心的构思安排,却创造出比原句更高的美学价值。

文学创作的源泉应该来自生活,像这样全靠剥落前人诗句以为词,当然不是创作的正道。但如果真的是才高学富,能够移花接木,发明妙慧,真正为自己表情达意服务,也不妨在词苑诗国中予它一席之地。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