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古·幽并重骑射
幽并重骑射,少年好驰逐。
毡带佩双鞬,象弧插雕服。
兽肥春草短,飞鞚越平陆。
朝游雁门上,暮还楼烦宿。
石梁有余劲,惊雀无全目。
汉虏方未和,边城屡翻覆。
留我一白羽,将以分虎竹。
这首诗是《拟古》诗的第三首,是一首关于少年英雄的赞歌。从内容和结构上看,颇受曹植《白马篇》的影响,前十句描写幽并少年英勇豪迈,武艺精妙,后四句赞颂少年的爱国精神。这样,既有少年英勇行为的描绘,又有对少年内在品质的揭示,塑造了鲜明而丰满的艺术形象。其中寄托着作者的理想,抒发了诗人为国立功的抱负。
这首诗题为拟古,但也不乏艺术创造。诗的前部分,诗人采用了超越时空的艺术手法,描绘了一幅幽并少年射猎图。 “幽并重骑射,少年好驰逐”二句,先交代少年英雄出自自古多豪侠之士的幽并,可见来历不凡,根底不浅。 “重”、 “好”表现了北方幽并一带的尚武精神。 “毡带佩双鞬,象弧插雕服”二句写少年的装备:毛毡做的佩带上系着一双放弓的皮袋,有象牙嵌饰的弓插在皮袋里,彩绘的箭囊里插着箭。这样的装备以显示少年的飒爽英姿,好一幅威武雄壮的派头。如果说这还是静态描写,那么, “兽肥春草短,飞鞚越平陆”二句则给人以诗中画面的动感:野兽肥壮,春草嫩小,正是射猎的好时令,一匹高大的骏马在广阔无际的原野上撒蹄奔驰。这里说的是马,实则写人,以飞马疾驰越平川来烘托驭马少年骑术之高明。幽并少年自幼习武善骑,自不负幽并之地自古多游侠儿的美名。 “朝游雁门上,暮还楼烦宿”二句,诗人让不同的地点、 时间一同进入诗的画面。雁门和楼宿两地相距甚远,是当时的边防要塞, 而诗人用“朝游”、 “暮还”极写驰骋之疾,以显示少年的豪迈劲健。同时,也说明少年武艺精深,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在长期不懈的骑射之中苦练出来的。接下来“石梁有余劲,惊雀无全目”二句,写少年精绝的射术。这两句在写法上主要是用典,用典也是诗歌中常用的象征性而不是写实性的超越时空的艺术手法。这两句用了两个历史典故。《文选》李善注引《阚子》记载:宋景公让一个匠人为他制弓,九年乃成。可匠人献弓而归,三日而死。宋景公登虎圈之台,援弓向东面射去,箭越过西霜之山,直到彭城之东,余力还很大,一下子竟射入石梁里去了。 “无全目”,是说没有完整的眼睛。《文选》李善注引《帝王世纪》记载:后羿与吴贺同游,吴贺让他射雀,后羿问射死的还是活的,吴贺要他射雀的左目,后羿误中雀的右目。他竟为此事“抑首而愧,终身不忘”, “故羿之善射,至今称之”。这两个典故用得很精当,一个形容弓硬箭利,以衬托少年臂力之大,一个形容少年射术精绝,令人赞叹。历史典故总是因为同现实生活中某些人和事有某些类似之处,才被提出来的。用典本就含有比喻、象征的意思,而历史人物、事件,乃至地理都可以用作比喻或象征。景公试弓、后羿射雀都带有象征性,当然,其意义不在表现历史,而在于抒发对少年英雄的感情。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说: “如此使事,是以我运古者”,这正是肯定鲍照能用典故为自己的抒情写意服务。尽管诗人所赞颂的只是少年骑射之精,却概括了少年的全部武艺。这又是用的以少总多的艺术手法,刘勰《文心雕龙·物色》说: “以少总多,情貌无遗。”
从全诗而言,前十句少年射猎图是写实,其中虽有“虚”,但主要是塑造了少年英勇善射的艺术形象,后四句则是虚写,主要是写少年的内在品质,赞美少年可贵的精神境界。“汉虏方未和,边城屡翻覆。留我一白羽,将以分虎竹”四句,写少年面对国无宁日、政局动荡不定、边境屡遭进犯的情景,表示愿受国家之命,戍守边疆, 为国立功。这种爱国情怀,正是少年勤学苦练过硬本领的力量源泉。宋朝范晞文《对床夜话》卷二说: “虚者枯,实者塞。”这是说,如果只写“虚”,就显得抽象,干巴巴,没有诗味;如果只写“实”,就显得堆垛,死沉沉,没有生气,所以要虚实相济。这首诗正是恰当地处理了“虚”与“实”的关系,才塑造了一个完整的有血有肉的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
无庸置疑,这首诗有诗人的寄托,抒发了作者的报国之志,但不能因此就把这首诗看作是作者的“自我写照”。有作者在内,而不完全写他自己。诗人把自己炽热的激情素志,凝聚在完美的幽并少年英雄身上,从而反映了当时更多的有志之士的理想和愿望,显示其社会意义。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