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东田
戚戚苦无惊,携手共行乐。
寻云陟累榭,随山望菌阁。
远树暧阡阡,生烟纷漠漠。
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
不对芳春酒,还望青山郭。
这是一首纪游的诗篇。题目揭示了所游的地方是东田。东田在钟山下,即今江苏省南京市东郊。据《何氏读书记》记载: “齐武帝时文惠太子立楼馆于钟山下,号曰东田,太子屡游幸之。”《梁书·范云传》也说: “齐文惠太子,常出东田观获。”又,《文选》李善注《游东田》,说: “眺有庄在钟山,东游还作。”
开篇叙述出游的原因: “戚戚苦无悰,携手共行乐。”戚戚,忧虑,愁闷不解的样子;悰,乐;无悰,没有乐趣。诗人说自己平日忧虑无状,愁肠百结,闷闷不乐,就和朋友一起,携手同游, 到山水田园中去寻欢作乐。此二句写因无乐而要求寻乐,说明了出游的原因和心理背景。古人以游春登山赏景为尚, 随着春去夏来,出游活动渐趋稀少、停歇,而谢朓之游东田,时已初夏。何义门曾加评点说: “节候已过,强事登望,正以见其戚戚无欢也。”谢朓虽出身于世家望族,但在统治阶级交错复杂的内部矛盾斗争中,常有大祸临头的预感和惊恐,他之被陷,死于狱中,年仅36岁,说明他的忧惧是事出有因的。
“寻云陟累榭,随山望菌阁。”由无欢而寻欢,于是就有出游,就有寻云陟榭,随山望阁的活动。诗人同友人一起,在寻求云霞的缥缈变化之中,一步步登上那重重叠叠的台榭,又随着山峦的蜿蜒盘曲和高低起伏,遥望那菌蕈一般华美的楼阁。陟,升也,登也。一陟一望,两个动字写出一边攀登,一边观望的游山活动,把游人一登一望的主体感受与客体形象紧密地结合了起来,起到了对景排忧的作用,在云山榭阁的自然风景陶冶下,暂时消解了“戚戚苦无悰”的恶劣心情。
“远树暖阡阡,生烟纷漠漠。”暖,昏暗而不清晰的样子; 阡阡,同芊芊,树木繁茂生长的样子;生烟, “别开生面”的“生”,有“新”的含义;漠漠,散布的样子。此二句写远处的树木蓊蓊郁郁,生长得十分茂盛,迷迷茫茫地连成一片,看不十分清晰;从树林中飘起新的烟雾,缭绕浮动,别开生面,纷纷地散布开来,在隐约中更见缥缈神奇!
“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二句写近处景物:游鱼在水底戏游,时不时地碰动那生长在水面的新荷,嫩绿的荷叶、半绽的花苞,红中带粉,每每怯生生地摇曳起来;春残之后,树枝上尚未凋谢的花朵,因被飞散的鸟雀碰撞而默默地掉落下来。描写初夏风景, 如新荷、余花,一“动”一“落”,十分传神;鱼戏荷动,鸟散花落,前因后果,交代照应,了了分明;而鱼、鸟、花、荷,互相穿插,既概括了动、植物的生态变化,又表现了观赏者的愉悦心情和对自然界浓厚的观赏兴趣。何义门评点说:诗句“透出春去,仍自新绮”。《岘佣说诗》评说“谢玄晖名句络绎,清丽居宗……其秀气成采,江郎五色笔尚不能逮,唐人往往效之,不独太白也。玄晖变有唐风,真确论矣。”胡应麟说“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二句,与晚唐诗“调不同而语相似”,大概是说它既有唐诗的意境, 又含宋诗的理趣吧?
“不对芳春酒,还望青山郭”。末二句写作者因游赏东田山水而有所怀。游东田归来之后,还十分怀恋那里的云山湖水、花鸟树木,所以连醇香的春酒都不想喝,而引颈回望那东田一带的青山和城郭。这是总括起来,进行抒情,表现了诗人对东田山水的热爱与沉醉。结尾以“春芳酒”反衬“青山郭”诱人的魅力,同时也照应了开头的“戚戚苦无悰,携手共行乐”,说明只有自然山水,才能排遣心头的忧患,而使人忘怀得失。
据《南齐书·谢眺传》记载:谢眺“长五言诗”,与谢眺同时代而稍后于谢朓的诗坛领袖沈约常说: “二百年来无此诗也。”可见其对谢眺的崇高评价。钟嵘在《诗品》中称赞谢眺的诗作: “奇章秀句,往往警遒”。钟惺在《古诗归》中说: “玄晖以山水作都邑诗,非唯不堕清寒,愈见旷远。”《游东田》诗,皆可当之而无愧也。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