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怀诗八十二首
(其三十一)
驾言发魏都,南向望吹台。
箫管有遗音,梁王安在哉?
战士食糟糠,贤者处蒿莱。
歌舞曲未终,秦兵已复来。
夹林非吾有,朱宫生尘埃。
军败华阳下,身竟为土灰。
此诗原列第三十一。是一首借战国时魏国的古事怨刺曹魏时政的诗篇。魏明帝末年,歌舞荒淫,不知求贤讲武,国政日趋衰败。诗人既痛恨又哀悯,在司马氏炙手可热的权势之下,只能采取“陈古刺今”的写法。
“驾言发魏都,南向望吹台。”二句说从魏国都城大梁驾车起程,往南去探寻吹台的遗址。言,语助词。吹台,又称范台,是战国时魏王的宴饮之所。魏国的遗迹很多,独举行乐之地,为全诗确立了角度和基调。那么,在吹台诗人看到、听到了些什么呢? “箫管有遗音,梁王安在哉!”如今,那里还能听到流传下来的当时的音乐,然而,那位宴乐无度的梁王却不知何在了。梁王,即魏王婴。张玉榖在《古诗赏析》中说: “首四句就发魏都、望吹台一气赶出当时梁王行乐不长来。”道破了开篇的意旨。 “战士食糟糠,贤者处蒿莱。”二句以精工的语言推原出魏国致败的原因:梁王一味寻欢作乐,不顾国家大事,更不能养兵用贤,使英勇善战之士咽食糟糠,德才贤明之人处于草泽之中。这样,势必招致“歌舞曲未终,秦兵已复来”的恶果。据《史记·魏世家》载: “景湣王元年,秦拔我二十城,以为秦东郡;二年,秦拔我朝歌;三年,秦拔我汲;五年,秦拔我垣、蒲阳、衍;王假三年,秦灌大梁,虏王假,遂灭魏。”这就是秦兵复来的史实。当时蜀也屡次出师,内又有司马氏专权,曹魏处于“不亡于敌国,则亡于权奸”的垂危形势之下。 “夹林非吾有,朱宫生尘埃”四句进一步描绘梁王兵败华阳、彻底覆灭的可悲结局。夹林,梁王在吹台所建的游乐之所,所谓“前夹林而后兰台”。非吾有,是拟梁王自称。朱宫,指吹台一带华丽的宫殿。军败华阳,是秦灭魏过程中一次重要的战役。《史记·白起列传》记载,公元前273年,秦国大将白起率大军攻魏,在华阳大败魏军,斩首十三万。四句承上说,由于秦军不断进攻,夹林失陷,宫阙荒芜,最后在华阳大败,梁王身死国灭。
阮籍诗多用比兴和典故。这首诗从整体来看,是以魏国比曹魏;在具体叙述咏叹的过程中,作者又引用了很多关于魏国的历史典故,诸如吹台行乐、华阳兵败等等,利用这些典故中已有的艺术形象和逻辑思维,寓意传情,概括更多的自己要说的话,也给读者留下了类比和想象的余地。
此诗虽为咏史怀古之作,却有着严密的内在逻辑和深刻的思辨。诗人以古喻今,寓理其中。历史的潮流滚滚向前,如大浪淘沙,象梁王这样荒淫的国王,尽管当年歌舞管弦,纵情一时,但终于兵败国灭,身为土灰。字里行间跳跃着诗人激愤不平的心,闪灼着诗人深邃睿智的思想光芒。他热切地关怀着国家命运,冷静地审视着历史。历史是无情的,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确实可为百世殷鉴啊!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