敕勒歌|原文|翻译|赏析|鉴赏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展现了塞北草原辽阔苍茫的雄奇画面:敕勒平原展现在阴山脚下,天空好象一顶大的圆顶篷帐,笼罩着整个原野。青天高朗开阔,草原一望无边,一阵风吹过,草儿低头,露出了成群的牛羊。

“敕敕勒川,阴山下。”一、二句突兀而来,从地域落笔,气象壮阔。敕勒,种族名。亦称铁勒,是北朝时居住在今山西省北部和内蒙南部的游牧民族。敕勒川是敕勒族聚居之地,泛指敕勒族游牧的草原。阴山,起于河套西北,绵亘于内蒙南境一带,与内兴安岭相接。此两句以浅近明快的语言,介绍了北方游牧民族生活的典型环境,下面的情景都因此而得以展开,为赞美草原风光做了必要的铺垫。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借助联想,比喻新颖。穹庐, 今称“蒙古包”,指游牧民族住宿的毡帐。歌手抓住“天”、 “野”,大笔勾画北国风物。把寥廓的天际和牧民的毡帐巧妙地联到一起,使人感到浓厚的生活气息,不仅增加了诗歌的感染力量,游牧民族观察事物的方式也得到了生动的体现。天空、草原、 “蒙古包”一经进入诗的意境,就不再是单纯客观环境的复写,而是同牧民们对故乡、对民族的深厚感情相融合,焕发出一种塞北特有的光彩。

“天苍苍,野茫茫。”运用叠音,富有韵味。苍苍,深青色。茫茫,无边无际。两个迭音词连用,增强了音乐的美感,使描写更加深入。天际的雄浑苍茫、草原的浩茫无际均用淡墨绘出,在读者脑海中映现出立体感很强的鲜明图景,给人以如临其境的感觉。

“风吹草低见牛羊。”七个字简洁空灵,意境浑然天成,使诗情达到传神境界。动态的“风”,吹伏了莽原茂草,吹露出遍野的牛羊,它与静态的“山”、 “天”、 “野”、 “穹庐”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生机勃发的草原秋色图,令人叹为观止!

《敕勒歌》属乐府《杂歌谣辞》。史载北齐高欢为周军所败,曾使敕勒族人斛律金唱此歌以激励士气,歌词在南北朝时由鲜卑语译为汉语。

这首诗歌真实地反映了我国北方牧民的生活内容、精神面貌。可以看到,自然环境对培养熏陶民族气质、心理状态和审美观念,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阴山脚下土地辽阔、牛羊肥壮和牧草丰茂的自然环境以及民族风俗,形成了北方民族率直粗犷的性格、乐观开阔的胸襟,也熏陶了他们对自然景物独特的感受能力和审美观念。体现在诗中,作品便表现出浑朴豪放、悲壮激越、爽直刚健的风格。

作为我国北朝民歌中的珍品,《敕勒歌》在文学史上享有很高的声誉。昔日,它在战争中鼓舞了官兵的斗志,至今它仍有无比的魅力,能激发人们对祖国、对民族的自豪和热爱之深情,真可谓千古绝唱!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