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治安策
贾谊
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若其它背理而伤道者,难徧以疏举
(1)。进言者皆曰天下已安已治矣
(2),臣独以为未也。曰安且治者,非愚则谀
(3),皆非事实知治乱之体者也。夫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
(4),火未及燃,因谓之安,方今之势,何以异此! 本末舛逆
(5),首尾衡决
(6),国制抢攘
(7),非甚有纪,胡可谓治! 陛下何不壹令臣得孰数之于前
(8),因陈治安之策,试详择焉。……
夫树国固必相疑之势
(9),下数被其殃,上数爽其忧
(10),甚非所以安上而全下也。今或亲弟谋为东帝
(11),亲兄之子西乡而击
(12),今吴又见告矣
(13)。天子春秋鼎盛
(14),行义未过,德泽有加焉,犹尚如是,况莫大诸侯
(15),权力且十此者乎!
然而天下少安,何也?大国之王幼弱未壮,汉之所置傅相方握其事
(16)。数年之后,诸侯之王大抵皆冠
(17),血气方刚,汉之傅相称病而赐罢,彼自丞尉以上偏置私人
(18),如此,有异淮南,济北之为邪! 此时而欲为治安,虽尧舜不治。
黄帝曰:“日中必
, 操刀必割
(19)。 ”今令此道顺而全安
(20),甚易; 不肯早为,已乃堕骨肉之属而抗刭之
(21),岂有异秦之季世乎! 夫以天子之位,乘今之时,因天之助,尚惮以危为安,以乱为治。假设陛下居齐桓之处
(22),将不合诸侯而匡天下乎? 臣又以知陛下有所必不能矣。假设天下如曩时
(23),淮阴侯尚王楚
(24),黥布王淮南
(25),彭越王梁
(26),韩信王韩
(27),张敖王赵
(28),贯高为相
(29),卢绾王燕
(30),陈豨在代
(31),令此六七公者皆亡恙,当是时而陛下即天子位,能自安乎?臣有以知陛下之不能也。天下淆乱,高皇帝与诸公并起,非有仄室之势以豫席之也
(32)。诸公幸者,乃为中涓
(33),其次廑得舍人
(34),材之不逮至远也。高皇帝以明圣威武即天子位,割膏腴之地以王诸公,多者百余城,少者乃三四十县,德至渥也
(35)。然其后十年之间,反者九起
(36)。陛下之与诸公,非亲角材而臣之也,又非身封王之也,自高皇帝不能以是一岁为安,故臣知陛下之不能也。然尚有可诿者,曰疏。臣请试言其亲者。假令悼惠王王齐,元王王楚,中子王赵,幽王王淮阳,共王王梁,灵王王燕,厉王王淮南
(37),六七贵人皆亡恙,当是时陛下即位,能为治乎? 臣又知陛下之不能也。若此诸王,虽名为臣,实皆有布衣昆弟之心
(38),虑亡不帝制而天子自为者。擅爵人,赦死罪,甚者或戴黄屋
(39),汉法令非行也。虽行不轨如厉王者,令之不肯听,召之安可致乎! 幸而来至,法安可得加! 动一亲戚,天下圜视而起
(40),陛下之臣虽有悍如冯敬者
(41),适启其口,匕首已陷其匈矣
(42)。陛下虽贤,谁与领此?故疏者必危,亲者必乱,已然之效也
(43)。其异姓负强而动者,汉已幸胜之矣,又不易其所以然。同姓袭是迹而动,既有征矣,其势尽又复然。殃祸之变,未知所移,明帝处之尚不能以安,后世将如之何!
屠牛坦一朝解十二牛
(44),而芒刃不顿者
(45),所排击剥割
(46),皆众理解也
(47)。至于髋髀之所
(48),非斤则斧
(49)。夫仁义恩厚,人主之芒刃也; 权势法制,人主之斤斧也。今诸侯王皆众髋髀也,释斤斧之用,而欲婴以芒刃
(50),臣以为不缺则折。胡不用之淮南、济北?势不可也。
臣窃迹前事,大抵强者先反。淮阴王楚最强,则最先反;韩信倚胡,则又反; 贯高因赵资,则又反; 陈豨兵精,则又反;彭越用梁,则又反; 黥布用淮南,则又反; 卢绾最弱,最后反。长沙乃在二万五千户耳
(51),功少而最完,势疏而最忠,非独性异人也,亦形势然也。曩令樊、郦、绛、灌据数十城而王
(52),今虽以残亡可也
(53); 令信、越之伦列为彻侯而居
(54),虽至今存可也。然则天下之大计可知已。欲诸王之皆忠附,则莫若令如长沙王; 欲臣子之勿菹醢
(55),则莫若令如樊、郦等; 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56)。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令海内之势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制从,诸侯之君不敢有异心,辐凑并进而归命天子
(57),虽在细民,且知其安,故天下咸知陛下之明。割地定制,令齐、赵、楚各为若干国,使悼惠王、幽王、元王之子孙毕以次各受祖之分地
(58),地尽而止,及燕、梁它国皆然。其分地众而子孙少者,建以为国,空而置之,须其子孙生者,举使君之。诸侯之地其削颇入汉者
(59),为徙其侯国,及封其子孙也,所以数偿之; 一寸之地,一人之众,天子亡所利焉,诚以定治而已,故天下咸知陛下之廉。地制壹定,宗室子孙莫虑不王,下无倍畔之心,上无诛伐之志,故天下咸知陛下之仁。法立而不犯,令行而不逆,贯高、利几之谋不生
(60),柴奇、开章
(61)之计不萌,细民乡善,大臣致顺,故天下咸知陛下之义。卧赤子天下之上而安,植遗腹,朝委裘
(62),而天下不乱。当时大治,后世诵圣。壹动而五业附
(63),陛下谁惮而久不为此?
天下之势方病大瘇
(64),一胫之大几如要
(65),一指之大几如股,平居不可屈信
(66),一二指搐,身虑亡聊
(67)。失今不治,必为锢疾
(68),后虽有扁鹊
(69),不能为已。病非徒瘇也,又苦跖戾
(70)。元王之子,帝之从弟也; 今之王者,从弟之子也。惠王之子,亲兄子也。今之王者,兄子之子也
(71)。亲者或亡分地以安天下,疏者或制大权以逼天子
(72),臣故曰非徒病瘇也,又苦跖戾。可痛哭者,此病是也。……
〔注释〕 (1)徧: 同“遍” 。疏举: 逐条列举。(2) 进言者: 向皇帝陈述意见的人。(3)谀: 奉承拍马。(4)厝(cuo): 放置。(5)舛(chuan)逆: 错乱。(6)衡: 同“横” 。决: 割裂。(7)抢攘: 纷乱。(8)孰: 同“熟”。(9)树国: 建立诸侯国。固:坚固,强大。相疑: 相互猜疑,引伸为对立。(10)爽: 伤。据《淮南子·精神训》: “五味乱口,使口爽伤”。(11)亲弟: 指汉文帝刘恒的弟弟淮南厉王刘长。谋为东帝: 阴谋当皇帝。刘长于汉文帝六年(前174)勾结匈奴谋反,事败后自杀。因为他的封地位于都城长安东方,所以自称东帝。(12)亲兄之子: 指汉文帝哥哥齐悼惠王刘肥的儿子、济北王刘兴居。西乡而击:汉文帝三年(前177)刘兴居发动叛乱,举兵向西袭击荥阳,被粉碎。乡:同 “向” 。(13)吴: 指吴王刘濞。见告: 被人告发。(14) 春秋: 指年纪。鼎:正当。(15)莫大: 最大。(16)傅相: 傅指太傅,相指丞相。汉代为了加强对诸侯王的监督,委派亲信的人担任诸侯国的太傅、丞相。(17)冠(guan ): 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已长大成人。(18)丞尉: 汉朝制度,郡(县)设丞,辅佐郡守(县令)处理全郡(县)政事; 并设郡(县)尉,掌管一郡(县)的军事。(19)黄帝:传说中的古帝王,实际上是原始社会后期的部落联盟首领,这里的引文见《六韬·守土》。
(hui): 晒。 (20)令:使。 (21)堕: 同 “隳” ,毁坏。抗刭(jing): 即杀头的意思。(22)齐桓: 即齐桓公,春秋时齐国国君。(23)曩(nang)时:从前,指汉高帝刘邦时。(24)淮阴侯: 即韩信。汉初封为齐王。后改封为楚王,以后又降为淮阴侯。汉高帝十一年(前196) 勾结陈豨谋反,被处死。王(wang ) : 做王。(25)黥(qing)布: 即英布,因曾受过黥刑(脸上刺字),所以又称黥布。汉初封为淮南王。高帝十一年(前196)因谋反被杀。(26)彭越: 汉初封为梁王,高帝十年(前197)因谋反被杀。(27)韩信: 指韩王信,战国时韩襄王的孙子,归汉后被封为韩王,高帝七年(前200),他勾结匈奴叛汉,兵败被杀。(28)张敖: 汉高帝的女婿。汉初赵王张耳的儿子,张耳死后,继为赵王,后因赵相贯高谋刺刘邦一事被贬为宣平侯。(29)贯高: 赵王张敖的丞相,因谋刺汉高帝刘邦,被捕入狱,后自杀。(30)卢绾(wan): 汉初封为燕王,后参与陈豨谋反,阴谋暴露,投奔匈奴,被匈奴封为东胡卢王,死在匈奴。(31)陈豨(xi): 汉初任赵相,被封为阳夏侯,汉高祖十年(前197) 勾结匈奴反汉,自立为代王,兵败被杀。(32)仄(ze): 同 “侧” 。仄室:古代称卿大夫的妾所生的儿子为侧室。仄室之势: 指帝王宗族的势力。豫席:豫,同 “预” ;席,藉,垫在下面,引伸为凭藉,依靠。(33)中涓: 官名,亲近的侍从。(34)廑:音义同 “仅” 。舍人: 官名,管理宫中事务的官。(35)渥(wo): 优厚。(36)反者九起: 指汉高帝五年到十一年间(前202—前196)韩王信、贯高、韩信、彭越、英布、陈豨、卢绾、利几、臧荼等人的谋反。(37)悼惠王:刘邦的儿子刘肥,封为齐王,“悼惠”是他的谥号。以下 “元” 、“幽” 、“共” 、“灵” 、“厉” ,同此。元王: 刘邦的兄弟刘交,封为楚王。中子: 刘邦的儿子刘如意,封为赵王。幽王: 刘邦的儿子刘友,封为淮阳王。共王:刘邦的儿子刘恢,封为梁王。灵王:刘邦的儿子刘建,封为燕王。厉王: 刘邦的儿子刘长,封为淮南王。(38)布衣: 平民,老百姓。昆弟:兄弟。(39)黄屋: 皇帝车上丝织的黄色车盖。戴黄屋:使用皇帝才能用的车盖,在舆服上不合法度。(40)圜(huan ): 同 “环” 。圜视: 向四面注视。圜视而起: 指当时分裂割据的诸侯王国互相串连谋反。(41)冯敬:汉文帝六年时为典客(管外交事务),执行御史大夫事,曾上书弹劾淮南王刘长,被刺客杀死。(42)匈:同 “胸” 。(43)已然: 已经。效: 验证。(44)坦: 人名,春秋时人,擅长杀牛。(45)芒刃: 锋利的刀刃。顿:同 “钝” 。(46)排:剔除; 击: 砍; 剥: 剥离; 割: 割断。皆为剖牛的动作。(47)理解:指肌肉容易切割的地方。理: 肌肉。(48)髋髀(kuan bi): 胯骨和大腿骨。这里泛指大骨头。(49)斤斧: 砍东西的工具,横刃叫斤,竖刃叫斧。(50)释: 放弃。婴: 同 “撄” ,迫近,此处引申为施加。(51)长沙:指汉初被封为长沙王的吴芮。在:通“才” 。(52)樊:樊哙,汉初封为舞阳侯。郦: 郦商,汉初封为曲周侯。绛: 即绛侯周勃。灌: 灌婴,汉初封为颍阴侯。(53)虽: 即使。以: 通“已” 。(54)彻侯: 爵位名,后因避汉武帝刘彻之讳,改称通侯或列侯。(55)菹醢(zu hai):把人剁成肉酱,古代的一种酷刑。(56)建: 建立。少: 减少,削弱。(57)辐凑: 车条凑集于车轴,意喻诸侯集聚一处。(58)毕: 都,全部。次: 次序,指长幼次序。分(fen)地: 诸侯王的封地。(59)其削颇入汉者: 指诸侯王因犯罪有一些土地被削减收回朝廷。削: 削减。颇:多。(60)利几: 人名,原是项羽的部将,后归顺刘邦,被封为颍川侯,因反叛被杀。(61)柴奇、开章: 淮南王刘长的两个谋士,都参与刘长谋反。(62)朝: 朝拜。委: 放置。裘: 皮衣,这里指皇帝的衣服。朝委裘: 新君未立,置亡君之衣冠于帝位,使百官朝拜。(63)五业: 即明、廉、仁、义、圣。(64)瘇(zhong): 脚肿病。(65)胫:小腿。要: 同“腰”。(66)平居: 指睡坐。信:同“伸” 。(67)亡聊: 失去依靠。亡: 同“无” 。(68)锢疾: 久治不愈的疾病。(69)扁鹊:战国时名医,姓秦,名越人。(70)跖(zhi): 脚掌。戾: 扭转。跖戾: 脚掌扭转,不能行走。(71)今之王者,兄子之子: 楚元王刘交是汉高祖的弟弟,元王的儿子刘郢是汉文帝的堂弟。贾谊上书时的楚王刘戊是刘郢的儿子,也就是汉文帝堂弟的儿子。此句意为比较远的亲属。(72)亲者:血缘关系密切。疏者: 亲属关系较远。
〔鉴赏〕战国时,社会上活跃的士阶层可分两类,一是哲学家,一是纵横家。哲学家不一定得志,纵横家口说取富贵,立谈致卿相,语言技巧得到发展。秦汉统一,士风变了。散文获得发展,谋国者的政论文勃兴,为天子定大计决策,文体之名曰疏。《治安策》,一名《陈政事疏》,为西汉初文帝时最有名的文士贾谊所作。其代表作两篇: 《过秦论》与《治安策》。论则气势磅礴,分析暴秦得失天下的原因; 策则高瞻远瞩,提出汉家长治久安的大计。
所谓治安,贾生自己说了明确的意思: 建久安之势,成长治之业。其所以上疏陈政事的动因,是为着当时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显然,是用着激越的情感写作的,而不是纵横家的危言耸听。
传世的本子有三种,《汉书》本传剪裁成为痛哭一、流涕二、长太息三;这和陈寿《三国志》的《魏志·高堂隆传》一致。另一种本子是同《吴志·华覈传》一致,长太息有六,但有总目而不详。另一种龙溪精舍刊本合流涕为一,长太息有四。本文兼取卢文弨所校定的选本。文字依《汉书》,说明间采卢校本。
之所以评贾生高瞻远瞩,是由于他以卓越敏锐的眼光,洞察汉初存在的对内对外两大主要矛盾。对内的矛盾的产生是由于项羽霸权从秦代进步的统一的地方行政区划的郡县制,开历史倒车退步到战国时祸患显著的分裂的制度,分封项氏功臣和重立六国之后,析土为王。刘邦为平项羽的形势要求,封功臣大者韩信、彭越、英布等为王,同时又仿效周初分封,立兄弟子侄为王。贾生深察其错误,分析其形势,得出刘邦时最强的功臣先反的规律。功臣平后,一波未全平,一波又起,同姓的王传袭子孙,一代代的由亲变疏。楚元王是刘邦之弟,传子为文帝的堂弟,第三世是堂弟之子。齐悼惠王刘肥,是文帝亲兄。贾生策中,已有“今……亲兄之子……又见告矣”的明证。同姓诸王七国之反,事在贾长沙身后,可为我们评价的明证。贾生的决策是“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策” 中继承战国游士的技巧,文中多用比喻,明白晓畅,而且说明当时天下之势有采取措施的迫切性。力破非愚则谀的谬论,指出所谓“天下少安” 的表面现象,是“大国之王幼弱未壮,汉之所置傅相方握其事”。及今不图,彼时而“欲为治安,虽尧舜不治”。疏者必危,亲者必乱,已然之效,亦事有必至,急切地指明: “天下之势方病大瘇,一胫之大几如要,一指之大几如股,平居不可屈信” ,“失今不治,必为锢疾,后虽有扁鹊,不能为已。病非徒瘇也,又苦跖戾。”“亲者或亡分地以安天下,疏者或制大权以逼天子”。结论是: “臣故曰非徒病瘇也,又苦跖戾。可痛哭者,此病是也。”此比喻较之“尾大不掉” ,更形象。评为明白晓畅,比之“海大鱼” 的猜谜,不可同日而语。
树国固必相疑之势,是贾生指明病源;众建诸侯而少其力,是贾生的处方。
贾生所深察的另一矛盾,是对外存在的。汉家自高帝、文帝至武帝、宣帝,匈奴所造成的外患是巨大的,乃应考虑、应解决的大策,贾生认为可流涕者。矛盾是从秦、赵二国开始,赵之李牧,秦之蒙恬是守边的名将,牧筑长城(局部),恬收复河南地。匈奴冒顿单于时南与中原为敌国,攻太原,到晋阳(今太原)下。汉高帝自将三十万众往击,冒顿精骑四十万围高帝于平城者七日方解。高后时,冒顿致书吕后,妄言侮辱,文帝时来则拒之。贾生策言:“天下之势方倒悬。天子者天下之首,上也。蛮夷者天下之足,下也。今匈奴为天下患,而汉岁致金絮采缯以奉之,足反居上,首颈居下。倒悬如此,莫之能解,犹为国有人乎?一方病矣,医能治之而上不使,可为流涕者此也”。又言: “陛下何忍以帝皇之号为戎人诸侯,势既卑弱,而祸不息,长此安穷! 德可远施,威可远加,而直数百里外威令不伸,可为流涕者此也”。这是可为流涕者二。匈奴为中原大患,贾谊年未三十,慷慨陈词: “行臣之计,请必系单于之颈,举匈奴之众唯上之命”。贾长沙耻国无人,壮怀激烈,要求雪耻,并非大言欺人,武帝时终于“春秋复九世之仇” ,卫霍出兵。宣帝时匈奴五单于争立,呼韩邪称臣,甘露三年(前51)《汉书·宣帝纪》写下: “匈奴遂定。”
《治安策》中又有可为长太息者四事,卢氏校本中明著铜布一事,《汉书》录入《食货志》(下)。“今博祸可除而七福可致,久退七福而行博祸,臣诚伤之。可为长太息者,此其一也。”忧国忧民之贾长沙发出深沉的长叹。这里未点明贾生的长叹所由发的历史根源,且补记一下。《汉书·邓通传》记载: 文帝自以 “能富通在我,赐通蜀严道铜山,得自铸,邓氏钱布天下” 。“策” 中铜布有言: “铜布于下则民铸钱。不禁铸钱则钱常乱,伪钱无止,钱用不信,采铜铸钱,其罪黔,禁铸钱必以死罪,此民私钱犯罪至死。”邓通何以能得自铸?贾生为铜布于下为天下菑言之,通得自铸,公耶私耶? 贾生之长太息,盖有由也。“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其他三太息依《汉书》之叙次谈谈管见。贾生是儒家者流(能诵诗书),儒家易服色制度、改正朔、定官名、兴礼乐,生乃草具其仪法。第一声长太息即与服色制度有关,服以地位而定,天子与后的礼服席而不宴,因礼之隆杀而定。贾生见古天子之服,富人大贾召客以被墙。庶人屋壁得为帝服,倡优下贱得为后饰,天下财力岂能不尽?帝之身自衣皂绨,而富民墙屋被文绣,天子之后以缘其领,庶人贱妾缘其履,谓之舛。尊卑贵贱之等乱。不仅如此。百人作之不能衣一人,欲天下无寒岂可得。一人耕之,十人聚而食之,欲天下无饥不可得。饥寒切乎民之肌肤,欲其无为奸邪不可得,国已屈矣,盗贼直须时耳。危机如此,进计者犹曰无为,如此无为岂可得无为而治? 汉初尚黄老,文帝不例外,贾生所以长太息,所以评他忧国忧民,在贾生,国即君,即刘氏。这是一。
在《汉书》的第二可为长太息是定经制,“经制不定犹度江河无维楫,中流而遇风波,船必覆矣” 。贾生以为“立君臣,等上下,使父子有礼,六亲有纪,不修则坏。” 引管子礼义廉耻,是谓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可为寒心。秦灭四维,奸人并起,万民离叛,凡十三岁而社稷为墟。四维未备,奸人几幸,众心疑惑。定经制,令君君臣臣,上下有差,父子六亲各得其宜,奸人无所几幸,而群臣信上而不疑惑,此业一定,世世长安。
卢氏校新书,删去群臣下衍文众字,文从字顺。颜氏注《汉书》,不知众为衍文,句读错误,从而误解众信为共为忠信,文理不通,《汉书》点校本惜未校正。卢书结尾有“悲夫” 二字而无长太息,其他卷亦有悲夫几处,可能是长太息其五其六的脱漏,缺乏旧本作证据了。
此下原文有一小节比较礼与法,言“汤武置天下于仁义礼乐,秦王置天下于法令刑罚,今或言礼义之不如法令,教化之不如刑罚,人主胡不引殷、周、秦事以观之也?”看来,贾生在上文批判
老子君人之术,此节又批判法家,汉代统治者或重黄老,或重申韩,贾生非无定论,说贾生是儒家者流,是有论据的。
第三长太息专论体貌大臣之必要性。“主上遇其大臣如遇犬马,彼将犬马自为也。顽顿无耻,廉耻不立。主上有患,则吾苟免而已。有便吾身者,则欺卖而利之耳。人主将何便于此?群下至众,主上至少,(臣下)俱无耻,俱苟妄,则主上最病。夫将为我危,故吾得与之皆安。顾行而忘利,守节而仗义,故可以寄六尺之孤,此厉廉耻行礼义之所致也。”
贾谊发此论非无稽之谈,在其本身亲见萧何、周勃之事,深感刘邦父子待大臣之无礼义,是有为而言,切中时弊。项羽死后,刘邦大会群臣,问所以得天下及项羽所以失之故,亲口归美于吾得三杰,留守后方,支援前线,萧何之功最大。而论功则有功人功狗人之比,出言鄙俚。其父如此,其子亦然。文帝刘恒得立为皇帝,论功周勃在陈平之上。老而罢免居封邑,小人诬告其反,囚禁狱中。周勃出狱后叹息说:“吾乃今知狱吏之尊”,求生而已。贾长沙卒后,晁错成为六国同姓反叛的祸首罪魁,朝衣斩东市,刘氏安而晁氏夷族。一般认为刘邦豁达大度,司马迁评刘启天资刻薄,其实都是不体貌大臣的封建统治者的家法!
李义山《贾生》诗云: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这首短诗,正道着贾长沙可悲的遭遇。贾生虽然高瞻远瞩,切中时弊,但只是一位才调无伦的逐客。为什么?汉文帝与张释之谈话中云: “卑之无甚高论,令今可施行也。”而贾长沙正是高论! 贾长沙是何等人物,司马迁为之作传,未列于汉初人物中,而提前与
屈原合传。贾生年少时,博闻强志,明于治乱,仿佛灵均。太史公大书特书: “自屈原沉汨罗后百有余年,汉有贾生。”这是司马公对屈原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