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袁中道2
嘉靖中倭之大江也3,戚将军横屿之战4,生擒九十余人,夺所掳三千七百余5,斩首三千六百余级6,可以封矣7。晚年流落8,角巾野服9。徘徊西湖,如一山人游客,亦殊可怜。
嗟乎! 张经王江泾之战10,斩首二千有奇11,而就吏讯身死于西市12,求为戚将军13,亦何可得?此古人所以诵龙蛇之章而太息也14!
1《东倭(wo)志》:明代记述倭寇(日本海盗)灾祸的专著。2袁中道(1570-1623):字小修,明代文学家,与其兄宗道、宏道合称“三袁”。有《珂雪斋集》。3嘉靖:明世宗年号,1522-1566年。讧(hong):乱。4戚将军:戚继光,明代抗倭名将。横屿之战:嘉靖四十一年(1562),戚继光率军于横屿(福建省宁德县东北的小岛)与倭寇大战,全歼敌军。5夺所掳:夺回倭寇劫掠走的明朝军民。6级:首级、头颅。7封:帝王对臣子赏赐爵位或土地。8晚年流落:万历十年(1582)戚继光被诬陷,撤去要职,调往广东,不久即辞官归故里。9角巾:又名方巾,古代隐士所戴的帽子。野服:山野平民的服装。10“张经”句:张经亦为明代抗倭将领,在浙江沿海王江泾(jing)等地歼来倭寇。11二千有奇(ji):二千余。12“而就吏”句:张经因得罪奸相严嵩而被官吏审讯后判死。西市:代指刑场。13“求为”句:意为想求得戚将军隐居的下场。14“此古人”句:意为古人曾叹息功臣被害。“龙蛇之章”用《史记·晋世家》介子推之典故,介子推随晋公子重耳逃亡十九年之久,重耳做国君后,却未赏赐介子推写文曰“龙已升云……一蛇独怨,终不见处所”,表现忠臣被弃之怨。《后汉书》记耿恭抗击匈妈有功却被诬入狱,“传论”中有“追诵龙蛇之章,以为叹息”之句。
【析点】 汲汲于功名又功成身退是中国古代士大夫的传统人生道路。之所以如此,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高处不胜寒”的现实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自古功臣少有善终者,或为皇上猜忌,或遭奸人诬陷,或被同僚排挤,所以明智者便急流勇退归隐林下以避害全身。
戚继光是明朝抗倭名将,以其功可以裂土封侯,却被人诬陷不得不辞官归里,晚景凄凉。这还是较好的结局,另一位抗倭将领张经则求为隐士而不得,因得罪奸相被害死。本文作者对戚、张二人命运的关注表现了他对历史和社会的沉重思考。文末典故的运用使两人的悲剧上升到一种历史的高度,说明这种功臣无善终的悲剧在封建社会是普遍存在的。
作者运用反衬手法,以张经的蒙冤而死来说明戚继光晚年落魄之大幸,这使得本文的历史感更加沉重悲壮。
作者这沉重的历史思索,借读《东倭志》而尽吐,其深义则不仅在于忠臣被陷的传统悲剧,更在于抗倭寇、守海防的重大主题。因而这篇短短的读后感,就具有了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刻命意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