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左传》·吕相绝秦
(成公十三年)
晋侯使吕相绝秦
【1】, 曰:“昔逮我献公及穆公相好
【2】,戮力同心, 申之以盟誓, 重之以昏姻
【3】。天祸晋国
【4】, 文公如齐, 惠公如秦。无禄
【5】, 献公即世
【6】,穆公不忘旧德,俾我惠公用能奉祀于晋
【7】,又不能成大勋而为韩之师
【8】。亦悔于厥心,用集我文公
【9】,是穆之成也
【10】。
“文公躬擐甲胄
【11】跋履山川,逾越险阻,征东之诸侯虞、夏、商、周之胤而朝诸秦
【12】,则亦既报旧德矣。郑人怒君之疆场, 我文公帅诸侯及秦围郑
【13】。秦大夫不询于我寡君,擅及郑盟,诸侯疾之,将致命于秦
【14】。文公恐惧,绥靖诸侯
【15】,秦师克还无害,则是我大有造于西也
【16】。
“无禄, 文公即世, 穆为不吊
【17】。蔑死我君
【18】,寡我襄公,迭我殽地
【19】,奸绝我好,伐我保城,殄灭我费滑
【20】,散离我兄弟,挠乱我同盟
【21】,倾覆我国家。我襄公未忘君之旧勋, 而惧社稷之陨,是以有
之师
【22】。犹愿赦罪于穆公,穆公弗听,而即楚谋我
【23】。天诱其衷,成王陨命
【24】,穆公是以不克逞志于我。
“穆、襄即世,康, 灵即位
【25】, 康公我之自出
【26】,又欲阙翦我公室,倾覆我社稷, 帅我
贼,以来荡摇我边疆
【27】,我是以有令狐之役
【28】。康犹不悛
【29】,入我河曲
【30】,伐我涑川
【31】,俘我王宫
【32】,翦我羁马
【33】,我是以有河曲之战
【34】。东道之不通,则是康公绝我好也。
“及君之嗣也
【35】, 我君景公, 引领西望曰:‘庶抚我乎!’君亦不惠称盟, 利吾有狄难, 入我河县
【36】,焚我箕,郜
【37】,芟夷我农功
【38】,虔刘我边陲
【39】,我是以有辅氏之聚
【40】。
“君亦悔祸之延, 而欲徼福于先君献、穆
【41】,使伯车来命我景公曰
【42】:‘吾与女同好弃恶,复修旧德, 以追念前勋。’言誓未就,景公即世,我寡君是以有令狐之会
【43】。君又不祥, 背弃盟誓。白狄及君同州
【44】, 君之仇雠而我之昏姻也
【45】。君来赐命曰:‘吾与女伐狄。’寡君不敢顾昏姻, 畏君之威而受命于使
【46】。君有二心于狄, 曰: ‘晋将伐女。’狄应且憎,是用告我。楚人恶君之二三其德也, 亦来告我曰:‘秦背令狐之盟而来求盟于我, 昭告昊天上帝、秦三公、楚三王曰
【47】: 余虽与晋出入
【48】, 余唯利是视。不谷恶其无成德, 是用宣之, 以惩不一。’诸侯备闻此言, 斯是用痛心疾首, 昵就寡人。寡人帅以听命, 唯好是求。君若惠顾诸侯, 矜哀寡人, 而赐之盟, 则寡人之愿也, 其承宁诸侯以退, 岂敢徼乱? 君若不施大惠, 寡人不佞
【49】, 其不能以诸侯退矣。敢尽布之执事, 俾执事实图利之。”
【注释】
【1】 晋侯: 晋厉公。吕相: 晋大夫魏锜的儿子。
【2】 逮: 自从。献公: 晋献公。穆公: 秦穆公。
【3】 重: 又。昏: 同“婚”。此指晋献公的女儿为秦穆公夫人。
【4】 天祸晋国: 指骊姬之乱。
【5】 无禄: 无福, 不幸。
【6】 即世: 去世。
【7】 俾: 使。晋惠公是由秦穆公送回晋国即位为国君的。
【8】 韩之师: 指僖公十五年秦伐晋, 战于韩原, 晋惠公被俘事。
【9】 指秦穆公帮助重耳 (文公) 回国做国君。
【10】 成: 成全。
【11】 躬擐 (huan) 甲胄: 亲自穿戴着铠甲与头盔。
【12】 胤: 后代。
【13】 参看 《烛之武退秦师》。
【14】 致命于秦: 和秦拚命。说诸侯因秦郑缔盟对秦深恶痛绝, 是晋方夸大之辞。
【15】 绥靖: 安抚。
【16】 造: 成就, 贡献。西: 指秦, 秦在晋西。
【17】 不吊: 不来吊丧慰问。
【18】蔑死:对死者(晋文公)不礼貌。
【19】迭:突然侵犯。
【20】殄灭:绝灭。费:滑国的都城,在今河南偃师县附近。滑国都费,故连称费滑。
【21】挠乱:扰乱。郑、滑都和晋同姓,又是同盟之国,故称“兄弟”、“同盟”。
【22】殽之师:鲁僖公三十三年,晋败秦军于殽。
【23】即楚:亲近楚国。此指秦释放鬥克回楚,同谋伐晋事。
【24】成王陨命:指鲁文公元年楚成王被杀之事。
【25】康:秦康公。灵:晋灵公。
【26】秦康公的母亲是晋献公的女儿,秦康公是晋的外甥,所以说“我之自出”。
【27】蟊(mao)、贼:两种吃庄稼的害虫。此处是指晋国的公子雍。
【28】令狐:晋地名。在今山西临猗县西。令狐之役在文公七年。晋襄公死后,晋国的执政大臣赵盾主张立公子雍。这时公子雍在秦国,派了使者去迎接。不料襄公夫人坚持要立原定的太子,赵盾不得已立了晋灵公。秦国还不知道这消息,派了军队送公子雍回国,晋出兵迎击,于是发生令狐之战。
【29】悛(quan):改悔。
【30】河曲:晋地名。在今山西永济县西南一带。其地恰值黄河转折之处,故名“河曲”。
【31】涑(su) 川:水名。源出山西绛县,至永济县流入黄河。
【32】王官:晋地名。在今山西闻喜县南。
【33】羁马:地名。在今山西永济县南。
【34】河曲之战,胜负未分,秦军连夜撤走。见《左传》文公十二年。
【35】君:指秦桓公。
【36】有狄难:指鲁宣公十五年,晋伐赤狄潞国并把它灭亡一事。河县:指靠近黄河的县邑。即下文的箕、郜等地。
【37】箕:今山西蒲县东北有箕城,即其地。郜:在今山西祁县西。
【38】芟(shan)夷:铲除。农功:指庄稼。
【39】虔(qan)刘:屠杀。陲:边疆。
【40】辅氏:地名。在今陕西朝邑县西北。
【41】献、穆:晋献公、秦穆公。
【42】伯车:秦桓公之子。
【43】令狐之会:在鲁成公十一年。
【44】白狄:狄族中的一支。同州:与秦同在雍州地区。
【45】我之昏姻也:白狄和赤狄同属狄族,而赤狄女季隗是晋文公的一位夫人,所以说是婚姻。
【46】使:指秦使臣。
【47】昊天:上天。秦三公:指秦穆公、秦康公、秦共公。楚三王:指楚成王、楚穆王、楚庄王。
【48】出入:有来往。
【49】不佞:不才。
【赏析】
《左传》兼有记事与记言,其所记外交辞令,词采丰赡,向为论家所称道。《吕相绝秦》就是其中一篇精彩作品。
公元前578年,晋、秦两国为结成友好同盟,约定在令狐之地相会,由于秦国没有诚意,秦桓公不肯过黄河会盟,并且归国后就背毁了由大夫代签的盟约,并挑唆北方的狄族和南方的楚国夹攻晋国,在吕相绝秦之后,秦晋两国爆发了麻隧之战。吕相绝交书实际上是一篇讨秦
文,文中在历数秦国的罪咎之后,将晋国说成是一个被欺侮被损害的国家,从而为伐秦找到了冠冕堂皇的理由。
纵观吕相绝秦书,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说秦恩轻描淡写,一笔带过。在秦晋两国关系史上,也曾有过友好的时代,正所谓“申之以盟誓,重之以昏姻”,公元前655年,晋献公将女儿伯姬(穆姬)嫁给秦穆公。公元前637年,晋文公重耳逃亡秦国,秦穆公嫁以女儿怀羸。所以后世以男女通婚谓之结秦晋之好,献公宠骊姬,杀太子串生,“文公如齐,惠公如秦”。重耳逃亡各国十九年,最后一站是秦国,夷吾先后逃亡梁国和秦国。晋惠公夷吾和晋文公重耳两兄弟都是在秦国的鼎力相助下才得以回国登上君位的,秦对晋实有再造之恩。吕相却将此说成是“穆公不忘旧德,俾我惠公能奉祀于晋”,指穆公虽然做了好事,但那只是报答晋国的旧德而已。紧接着又指责秦国“而为韩之师”,好事做得不彻底,所以“不能成大勋”。公元前645年秦晋韩原之战的原因是晋惠公为得君位曾许秦五座城,回国后却又食言;公元前643年,晋国发生饥荒,秦输粟于晋,输粟船队自雍及绛相继,人称“泛舟之役”。第二年,秦国发生饥荒,晋国却不卖给秦国粮食。韩原之战,晋惠公被俘,交割了原先答应的五座城,又以太子为人质,才回到晋国。作为战争双方来说,实在是晋国理屈,有负秦恩,但在吕相绝交书中,倒好像战争的责任在秦国似的。所以下文秦穆公“亦悔厥于心”,支持晋文公顺利登上君位。吕相绝秦书中只有这一段涉及了历史上两国存在友好关系,但吕相绝不是为秦歌功颂德来的, 而是为战争即将爆发来递交绝交书, 所以他把秦国友好行为说成是“不忘旧德”,“悔于厥心”, 可谓深文曲笔, 煞费苦心。
二、说秦罪浓墨重彩, 大肆渲染, 吕相对两国历史上的友好关系轻描淡写, 但对秦国的“罪咎”却是不吝笔墨。在绝秦书中, 秦国韩原之战是第一罪; 公元前630年秦晋共同攻打郑国, 秦穆公在郑大夫烛之武的游说下, 和郑国私下订盟撤军回国,是第二罪;公元前627年, 晋文公去世, 秦穆公不来凭吊, 反而侵犯晋国殽地, 灭掉与晋同姓的滑国, 妄图倾覆晋国, 是第三罪; 公元前626年, 秦国因为殽之战战败, 释放楚国俘虏鬥克, 约定秦楚合作反对晋国, 幸而上天有灵, 楚太子商臣弑楚成王,秦国的阴谋才没有得逞, 这是第四罪; 公元前620年, 秦康公即位, 秦帅师送公子雍回国即位, 被晋军在令狐击败, 是第五罪; 公元前615年, 秦军为令狐之役伐晋, 取晋羁马, 两军战于河曲, 是第六罪; 秦桓公即位后, 公元前594年, 秦国利用晋国进兵伐赤狄灭潞国的机会, 侵入晋国靠近黄河的州县, 焚烧晋国的箕、郜两地, 抢割庄稼、屠杀边境人民, 秦晋因此有辅氏之战, 这是第七罪。在历数了秦国的罪状之后, 吕相才切入令狐会盟的正题, 声讨秦国背盟的不义。在指斥秦国背盟时, 吕相先用白狄告我, 再用楚人告我, 引告我。是秦反复无常的罪证。尤其是引楚王所述秦国之语:“尔虽与晋出入, 余唯利是视。”既暴露了秦国见利忘义的嘴脸, 又刻画了秦国两面三刀的作法, 使秦国无所逃其咎。令狐背盟是秦国言而无信、背信弃义、唯利是图的代表作, 故吕相抓住不放, 大作文章。
三、说晋德重, 夸张矫饰, 有文过饰非之嫌; 指斥秦国时, 诿过于人, 有诬罔不实之辞。吕相绝秦书中说晋文公“躬擐甲胄, 跋履山川, 逾越险阻, 征东之诸侯,虞、夏、商、周之胤而朝诸秦, 则亦既报旧德矣”。吕相不惜浓墨重彩描绘的晋文公率领四代帝王的后裔前来秦国朝拜, 是以大恩报小德, 足以显示晋国的宽厚仁慈, 但此事春秋三传及诸子之书皆不见记载。
绝秦书中“郑人怒君之疆场, 我文公帅诸侯及秦围郑。……秦师克还无害, 则是我有大造于西也”。这一段也颇多疑义。郑国在晋文公流亡时不予招待, 并且背晋助楚, 所以公元前630年, 晋、秦两国军队围郑。说郑人侵犯秦国的边境, 只是一种外交辞令, 秦、郑并不接壤, 中间还隔着晋国。围郑也只是晋、秦两国军队, 并没有文公率诸侯军队之事。秦国和郑国订盟后, 所谓诸侯憎恨秦国, 准备与秦国拼命, 据《左传》僖公三十年记载, 打算进攻秦军的是晋国将军狐偃。吕相所说晋国对秦国的大功, 实际上只是晋文公不让狐偃攻打秦军, 使秦军能够全师而还而已。
在谈到两国发生的战争时, 吕相也处心积虑, 将战争的责任全都推到秦国头上。以殽之战为例,从“穆为不吊倾覆我国家”,接连列举了秦国十大罪状,并且是乘晋国有丧事,突然进兵,简直是十恶不赦。以一系列排句切责秦国,一气呵出,锐不可当。这些无非是说明,殽之战,正义在晋国一方。尽管秦国罪大恶极,但“我襄公未忘君之旧勋”,胸怀大度;“而惧社稷之陨”,在无可奈何,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才采取行动;“是以有殽之师”,将战争说得何等轻巧。殽之战,晋军早有埋伏,秦军全军覆没,而此处仅用“有殽之师”一句,将一场争霸之战,说成是自卫行动。虽然两国关系恶化了,晋国“犹愿赦罪于穆公”,但“穆公弗听”,还“即楚谋我”,态度顽固,坚持敌视反对晋国。幸亏“天诱其衷”,阴谋才未能得逞。经吕相这么一说,在殽之战中损失惨重的秦国,挨了打还成了被告。
在论述秦康公、晋灵公时期两国关系恶化时,绝秦书先点明“康公我之自出”,康公母亲是晋献公女儿,本是至亲,但他“又欲阙剪我公室”,“摇荡我边疆”,简直是六亲不认,实在不像话。“我是有以令狐之役”,又是被迫采取的行动。可“康犹不悛,入我河曲,伐我涑川、俘我王官、剪我羁马。”这等于说,给他改过的机会,他犹不思改悔,反而变本加厉。所以“我是以有河曲之战”,“东道之不通,是康公绝我好也。”
事实是,晋襄公死后,晋大夫赵盾等因太子夷皋年幼,都主张立公子雍。于是派先蔑、士会等到秦国去迎接公子雍,秦国亦派兵护送。可是晋襄公的夫人穆羸出来反对,坚持要立太子夷皋。赵盾临时变卦,改立夷皋,即晋灵公。赵盾派兵拒秦,在令狐把秦兵击退。后公子雍就客死秦国。本来是晋国前去迎公子雍,却说成是秦“帅我蟊贼”,有意颠覆晋国,真理都在晋国,责任全在秦国,讲理能讲到这种地步,吕相的口才实在令人惊叹。
四、吕相绝秦书虽然有许多片面夸大甚至诬罔不实之辞,但文章写得跌宕起伏,波澜层生,言辞谦恭有礼,话语暗藏机锋,是一篇典型的外交辞令。写殽之战时,在“穆为不吊”之后,连用九个“我”字句“蔑死我君,寡我襄公,迭我殽地,奸绝我好,伐我保城,殄灭我费滑,散离我兄弟,挠乱我同盟,倾覆我国家”组成多层排比,将秦国奔师袭远,危胁晋国安全的道理讲得明晰透彻,滴水不漏。
吕相还刻意将晋国打扮成一副热爱和平的形象。秦桓公即位后,吕相描绘晋国祈望和平的心情时,写晋景公伸长脖子望着西方,说:“这回也许会安抚我们了吧!”这是一幅多么生动形象的祈求和平的图景啊!
在谈到两国之间的历次战争时,吕相用“是以有殽之师”,“我是以有令狐之役”,“我是以有河曲之战”,“我是以有辅氏之聚”,四次战争,分别用“之师”、“之役”、“之战”、“之聚”来表现,翻新出奇、句法变幻,读来丝毫没有呆板涩滞之病。
因为是绝交书, 吕相在绝秦书的结尾处处以诸侯要挟秦国。在揭露了秦与白狄和楚国针对晋国的阴谋伎俩之后,“诸侯备闻此言, 斯是用心疾首、昵就寡人。”不仅白狄、楚国对秦国不满, 所有诸侯都同情晋国而痛恨秦国。这等于宣布秦国已陷于孤立, 而晋国则得道多助, 作为盟主, 秦国必须作出让步, 否则“寡人不佞, 其不能以退诸侯矣”, 虽然话很含蓄, 但内涵十分清楚: 天下将要共讨之了。吕相的意思是说, 现在已经不是晋秦两国之间的事情了, 而是所有中原诸侯与秦国的事情, 秦以一国逆中原诸国, 从而将秦置于十分不利的境地。
吴曾祺在 《左传菁华录》 中说:“吕相之言, 颠倒是非, 于事理全悖。而其词令之工, 实为罕见。”余诚也说:“只为背盟起见, 因备溯先世之事,竟把秦晋之好, 写成世仇, 好则归之已, 恶则归之人。即有道人之好处,亦略而不详; 有道人之恶处, 皆因人而起。……至行文之妙, 一波未平,一波随起, 前后相生, 机神鼓荡。有顿挫处, 有跌宕处, 有关锁处, 有收束处, 有变换处, 长短错综, 纵横排
, 无美不备, 应是左氏得意之作。”(《古文释义新编》) 吴、余都是肯定 《吕相绝秦》的艺术写作才能, 而同时又指出了文中亦有颠倒是非, 不顾事实之处。秦晋两国为争霸一直互相倾轧, 正义并不全在晋方, 但吕相从本国立场出发, 将罪咎全部推给秦国。
吕相这篇绝交书, 历数秦穆、康、桓三王和晋献、惠、文、襄、景五君之事, 上溯源流, 下及当世, 行文纵横捭阖, 笔力阳刚雄健, 给后世以很大影响。其后秦作《讥楚文》, 即仿效此书。吕相绝秦书开战国策士游说之辞先河, 也是后世檄文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