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施闰章·送杜审舒归里序》鉴赏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古文观止·施闰章·送杜审舒归里序

杜生审舒自齐归,施子赆【1】焉;司橐者以匮告。杜生谢,且蹙额曰:“先生念我则至矣!然窃疑厚人而忘己也,意者太左计【2】。”施子曰:“若以我为过廉乎,予盖天下之贪夫也!子何敝敝【3】然为我谋?”杜生口呿【4】色变,久之,曰:“从先生官三年矣,事大小罔弗知也; 所与交游, 虚往实归者众矣。而先生橐中无长物【5】, 以币进, 则拒之唯恐不速; 焦形槁颜, 手校雠【6】而口伊吾【7】,夫子病矣! 如是而谓贪, 将阳拒而阴纳与,敢问其说?”施子曰:“噫, 何子之泥于言贪也? 夫取而不能有者, 非贪也; 不取而有之, 人不能夺焉者, 贪之至也。”庄子曰:‘君子内无饥寒之患, 外无劫夺之忧’, 子不见夫今之鼎食【8】而覆者【9】乎? 戕其躯, 籍其家。以沈其宗者, 比比矣。其始不过竟筐篚 【10】之私, 卒以捐其所甚爱而不遑恤。夫人捐其所甚爱, 至于弃身家、舍妻子, 谓之能贪则不可。予, 鄙人也, 未就事而先饮冰【11】, 其行若踬【12】, 其居若坠, 其独处若群窥; 先人后己,亦夷亦惠; 忧谗畏讥, 补缺修弊, 籯有一金而不知所置。予盖患得患失, 见鄙于尼文者也。然而疾风震雷, 守之晏如【13】, 饱食高坐, 进退生徒【14】。陟泰岱, 观沧海, 谒阙里, 陈诗书, 搜讨旧籍, 累椟 【15】连车, 寸缣 【16】尺楮 【17】, 并蓄兼储,盗不睥睨 【18】, 民不咒诅, 人见不足, 我见有余, 此亦贪之至也。且夫名浮其实者, 德之欺也; 勉乎其职而不能尽其道, 事之末也。吾目迷五色, 而不蒙失人之诮; 行忝颜闵 【19】 , 而窃附有道之林。吾循孔氏之门墙【20】, 而惴惴然, 惧其不能入也。奉命而出, 终事而归, 所得侈矣, 况敢自以为廉乎! 子貌朴而志端,归而修业【21】, 亦务守其不可夺者已矣, 何敝敝然为我谋?”杜生闻之喜曰:“吾乃知先生之所以为贪。”于是酌酒别去。明曰, 次其语, 追而送之济水之上。



【注释】

【1】赆(jin): 送给行者的礼物。

【2】 左计: 谋划不适当。

【3】敝敝:同弊。辛苦经营。

【4】呿(qu):张口的样子。

【5】长(zhang)物:多余的东西。

【6】校雠:即校勘。

【7】伊吾:读书声。

【8】鼎食:列鼎而食,指做大官的人。

【9】覆��者:鼎中食物倒出。指革职、贬谪的官人。

【10】筐篚:方、圆的竹器,比喻微利。

【11】饮冰:形容极度惶恐焦灼。

【12】踬(zhi):被绊倒。

【13】晏如:安然。

【14】生徒:学生、门徒。

【15】累椟(du):椟藏物之器,此处收藏书籍。

【16】缣(jian):双丝细绢。

【17】楮(chu):纸。

【18】睥睨(bini):斜视。

【19】颜闵:颜回、闵损。孔子弟子。

【20】门墙:师长之门。

【21】修业:研读书籍。



【赏析】

施闰章“以诗、古文辞鸣于清初”。他不仅工诗,也擅长散文。可惜过去人们多偏重谈他诗的成就,对散文注意得不够。《清史稿》本传中评他的文章为“文意朴而气静”,是说他的散文朴实、含蓄。清初著名学者魏禧曾为他的文集作序,其中写道:“予最爱吴门汪户部宣城施愚山先生之文,其它卓荦奇伟者,指不胜屈。”意思是他的散文超绝、独特,而且数量也很多。可见他的散文也是颇有造诣的。《送杜审舒归里序》就很值得一读。

“序”是赠序之意,作为友人临别赠言的文章,是唐以后流行文体。这种文章并不少见,这篇却写得别具一格。作者正是用这种文体,借文中“施子”之口, 自然道出自己性情、志趣。全文旨在诠释一个“贪”字,写来却别有会心。文字虽不长,却构思奇巧,曲折跌宕,饶有趣味。

这篇文章作为作者的抒情志,在立论上可谓新鲜、奇辟。作者认为不要拘泥“贪”字的表面意思,望“贪”字生畏,而远之。关键“贪”的是什么?即“贪”的内涵。他提出世上有两种“贪”之人。一种是:“取而不能有者”;一种是“不取而有之人不能夺焉者”,并指出前者不能算是贪的人,而后一种人却是“贪之至也”,贪婪到极点的人。那些想拿但并没有占有的人并不是贪人; 倒是那些没有去拿, 反而成为自己的, 并且别人再不能夺走的人才是大贪人。这一观点可谓前所未有。看到“鼎食而覆者”那些达官显赫中的有些人, 因贪图财利受到革职法办的惩罚, 身体被杀害, 府第被抄查, 宗嗣难以为继, 他们开始竞相争夺的不过象箩筐那么大点的微利。但越到后来, 贪赂无度, 为攫取财物竟到舍弃一切心爱之物而毫无顾忌的地步。以致抛弃自家性命, 妻子儿女。归根“贪”是祸害。但是对于这种人,作者却反而不认为他们为“贪”, 虽然这种人是贪图钱财, 可舍本也太大,命都没了, 家也完了, 最终结果还是一无所有, 怎么还能说他们为“贪”呢? 如此叙来, 故作反语, 真有几分诙谐幽默,更有几多绝妙讽刺! 那么,“不取而有之不能夺焉者”又是些什么人呢? 这种“贪夫”竟是“陈诗书,搜讨旧籍”的文人学士, 这里也是作者自况。他们所贪的是什么呢?“陟泰岱, 观沧海, 谒阙里”, 他们要攀登观赏名山大川, 拜谒圣人故宅, 收藏诗书旧籍, 不论书的尺寸大小, 质地是绸是纸, 统统搜寻积蓄, 不遗余力。读到这里, 我们怎能不哑然失笑? 这类人可谓“贪之至也”, 说其“奢”并不过分。作者这里也以反语出之, 然而却翻出新意, 透辟深邃, 读来真令人拍案叫绝。

构思巧妙也是本文一个显著特点。文中第二段确是精采之笔。作者对这两种人态度鲜明, 对显贵身败名裂, 极度蔑视, 不屑一顾。对笃志求学, 涵养性情的学子则大加赞誉之辞。行文至此, 似乎可以结束了。但作者余兴未尽, 继而又写出下面一段文字, 即文中“且夫名浮其实者, 德之欺也”至“奉命而出, 终事而归”。作者对贪图虚名欺世的人加以评说, 进而表明自己不仅鄙弃利禄, 崇尚学识, 而且也是淡泊功名的。自己所仰慕的是“窃附有道之林, 吾循孔氏之门墙”, 一心想攀附圣人的行列, 拜圣贤为师, 唯担心的是自己不能进入圣人的门下。作者一层一层揭去施子身上的面纱, 让我们看到他生活态度旷达奋进, 在风雷大作时, 神态安然; 在饱食得意时, 进退学生门徒。他生活情趣恬淡绝尘、游历山川, 沉醉诗书; 对理想追求则矢志不渝, 以圣人为榜样, 苦苦求索终至极胜境界。而文章开始, 施子自言天下贪夫, 让人厌恶、咋舌, 随文读到后来, 逐渐真相大白, 对他产生一种可敬可尊之感。杜生终悟先生对贪的理解, 我们也看到云雾散开之后的施子真面目, 原是一个不同世俗的大丈夫! 一个奋力攀援, 跻身于圣贤行列的志士! 着实出人意料之外——原来作者是在“贪”字上大作文章, 借题发挥! 文章写得隽永曲折,富有情致, 足见作者用心良苦。

这篇文章结构严谨,立意高远。杜审舒要回故乡,施子要送礼表心意, 文章从此写起, 因施子乏钱送, 引起杜生疑问, 他深知先生口袋中并无长物, 又从无“阳拒而阴纳”即表面拒绝而暗中受贿之事, 但施子却以“天下贪夫”自居,杜生闻之不禁大惊,“口呿色变”,一句“敢问其说”,从而引出施子关于“贪”的一番议论,先将当今世上贪之人分为二类,然后一一析之。紧接又将笔端指向贪图名声,欺世盗名的人,将文章更深入一层,及至最后,既释杜生之疑,又表自己心志,娓娓写来,从容不迫。从文章开始,杜生“口呿色变”到闻后大喜,“酌酒别去”,回应起笔。文中虽对两种人(实际是三种人)多次对比,多方面对比,但始终以施子为主线,脉络清晰,紧扣一个“贪”字。施子所述话的最后点明全文宗旨,即“务守其不可夺者”,那就是保持品行端正,情操高尚,坚持理想。这宝贵精神财富,至今激励后人向上,奋进。由此看来,这篇文章的立意是十分高远的。

这篇文章富于文采,作者采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文中运用了不少典故和排比句式。但从全文来看,主要是运用了对比手法。将“鼎食者”与施子比,一粗俗一雅洁,作者态度一鄙视一仰慕,褒贬分明,高下立见。对比形式多样,如施子对钱财学识的两种不同态度也写得很生动传神,“以币进,则拒之唯恐不速”,有人送来银两,就赶忙拒绝,生怕推辞得慢了,活画出焦急情态。而搜寻书籍时,则“累椟连车,寸缣尺楮,并蓄兼储”,唯恐疏漏,如饥似渴的心理剔抉入微。这一鲜明对比,使施子形象真实感人。作者驾驭语言能力是很高的,往往数语,便勾勒了一种神态,像“籯有一金不知所置”八字便淋漓尽致地描绘了施子的可笑、可爱的样子;“追而送之”仅四字则表达施子欲与杜生同去归里修业的强烈愿望。文体骈散兼行,错综有致,更使得文章韵味无穷。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