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马援·诫兄子严敦书》鉴赏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古文观止·马援·诫兄子严敦书

援兄子严、敦,并喜讥议,而通轻侠客【1】援前在交趾,还书诫之曰:“吾欲汝曹闻人过失【2】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闻, 口不可得言也。好议论人长短,妄是非正法【3】,此吾所大恶也,宁死不愿闻子孙有此行也。汝曹知吾恶之甚矣,所以复言者,施衿结缡【4】,申父母之戒,欲使汝曹不忘之耳。龙伯高敦厚周慎, 口无择言【5】,谦约节俭,廉公有威。吾爱之、重之,愿汝曹效之。杜季良豪侠好义【6】,忧人之忧,乐人之乐,清浊无所失【7】,父丧致客,数郡毕至。吾爱之、重之,不愿汝曹效也。效伯高不得,犹为谨敕之士【8】,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者也【9】;效季良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10】,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者也。讫今季良尚未可知,郡将下车辄切齿【11】,州郡以为言,吾常为寒心,是以不愿子孙效也。”



【注释】

【1】通:交往。

【2】汝曹:你辈。曹,辈。

【3】是非:褒贬,评论之意。正法,正常的法制。这里指时政。

【4】施衿结缡:古代女子出嫁,母亲把佩巾佩带结扎在女儿身上。衿,佩带。缡,佩巾。

【5】龙伯高:东汉京兆人(今西安市),名述。当时为山都(县名)长。择,败坏的意思。

【6】杜季良:东汉京兆人(今西安市),名保、字季良,官拜越骑司马。

【7】清浊:清,指品行端正的人。浊,指品行恶劣的人。失,失去。

【8】 谨敕: 也作“谨饬”。谨慎, 能约束自己的言行。

【9】 鹄 (hu): 天鹅。鹜 (wu), 野鸭子。类, 像。

【10】 陷: 陷入、陷落, 即堕落。

【11】 下车, 文武官吏到任。切齿: 咬牙切齿, 表示憎恶。



【赏析】

《马援诫兄子严敦书》选自 《后汉书·马援传》。由于它文笔简朴且“涉世教不浅”, 遂被选入 《古文观止》,为世人传诵, 至今仍不失为一篇优秀的书信体散文。

马援是东汉初一员大将。他曾辅佐汉光武帝刘秀建国, 南征北战, 功勋卓著。建武十七年 (41), 又因攻灭隗嚣建立大功, 即官拜“伏波将军,封新息侯。他曾自许“以马革裹尸还,”而深得汉光武帝器重, 成为股肱重臣。

虽然马援官高爵显, 又受到皇帝信任, 但他处世却异常谨慎, 他原是汉光武帝政敌的部下, 他深知“在伴君如伴虎”的封建时代, 稍一疏乎, 区区小事, 便难免不测。而寄养他家的两个侄子马严、马敦二人、却喜欢议人长短, 讥讽朝政, 结交游侠, 处世轻浮。马援深感忧虑, 因此, 公元四十二年, 他率兵远征交趾, 在万里之遥还特意写信, 谆谆告诫子侄们切不可“好议论人之长短, 妄是非正法”。信中既表现了马援谨慎、谦虚、敏言慎行的处世态度, 也看到了他虽位尊权重却教子严格, 真正负起了长辈诲诫子弟的应尽职责。这是难能可贵的, 对世人也有极大的教益。

这篇三百字左右的短文虽属家信, 但却不是用平庸浅薄的文字, 叙写饥寒劳苦等家庭琐事, 而是寄深情于厚望, 寓世理于情中。它言辞警醒,短小精悍, 颇具特色。

其一, 文章以情人理, 因情喻理, 情真意切。信一开头,作者首先告诫子侄:你们听到别人的过失, 就应像听到父母的名字一样, 恭之, 敬之, 只能耳闻, 不可言说。他以父子亲情,寓处世谨慎之理。这样由情写起, 续之以理, 提出自己的观点——即“好议论人长短, 妄是非正法, 此吾所大恶也”, 同时委婉地批评严、敦二人“并喜讥议, 而通轻侠客”的毛病。接着, 作者又用“所以复言者, 施衿结缡, 申父母之戒……”的亲切比喻, 来表明自己殷切希望子侄们切不可“有此行也”的愿望。这饱含着父辈关怀子辈的深情, 着实令人感动。这样以情入理, 因情写理, 使人感到既亲切, 又严肃, 情意绵长, 不容拒绝。作为子侄们怎能辜负长者的拳拳之心呢?

其二, 善用比喻。尺素虽短, 而含义绵邈。这封家信之所以有这样的效果,其重要的原因之一是作者善用比喻。短短一纸书信连用四个比喻,而且它们各具特色,互相关联,同时又为文章的中心服务。第一个比喻,是把闻人过失,比喻成“如闻父母之名”,它形象地告诫子侄们应有的处世态度——即对待过失有严肃认真之感,要像尊重父母一样,谨慎对待,切不可视为儿戏。第二个比喻,是把“所以复言”的原因,比喻成“施衿结缡”——即像父母送女出嫁时亲自为其结扎佩巾佩带一样.这个比喻使人觉得情深意厚,亲切感人。这里不仅有担忧,也有关怀,它使作者的观点更易被子侄们接受。当然,这两个以父母子女关系所作的比喻,为下文的进一步说理奠定了基础。在向侄子们指明什么是应该学习和尊奉的处世原则时,作者又连用了两个生动贴切的比喻:一个是把学习龙伯高不成,比喻成“刻鹄不成反类鹜”?——鹄,鹜虽然本领各异,但同属一类,相差不远,而另一个把学习季良不成,比喻成“画虎不成反类犬”——虎是猛兽,狗是家禽。本质不同,相去甚远,这两个比喻生动严整,鲜明形象,它把两种不同处世态度的利弊得失及作者的好恶臧否比喻得贴切自然,省却了不少繁杂的议论,可以说是有“一石三鸟”之功。而这两个比喻又互相映衬,突出了“周慎处世”的重要,强调了作者主张的处世态度,使中心鲜明突出。所以,作者用喻是高超绝妙的。这也是本文为何受世人推重的重要原因。

其三,层次清楚,结构谨严,针线细密,环环相扣。信是从“吾欲”——即希望子侄们应有的处世态度说起,由此提出作者所“大恶”的处世态度。这一“欲”实质是“好”,它和“恶”一正一反,泾渭分明,突出表达作者“周慎”“谨敕”的处世原则。然后,作者动之以情,用一个“施衿结缡”的比喻,来说明为什么在远隔万里之外寄书的原因,借此表明问题的严重和提请子侄们对这个问题的重视。接着,作者为了进一步阐明自己的处世态度、又对举论述了龙伯高、杜季良二人不同的处世态度。对这二人,作者的评价好象都很高,都是“爱之”、“重之”。但在所取的态度上却不尽相同。对龙伯高作者主张“效之”,因为“效伯高不得,犹为谨敕之士”。也就是说,学不好也关系不大,不会变坏,还能成为谨慎严肃的人,是“刻鹄不成尚类鹜”。而对杜季良则反对向他学习。因为“效季良不得”,则危害极大,会堕落为天下轻浮的人,就象“画虎不成反类狗”一样被世人嘲笑,这是作者最担忧最不放心的。这里作者不是简单的取舍,武断的命令,而是用生动贴切的比喻,阐明利弊,表示褒贬,作到理宜辞达,令人信服。最后,作者还用“郡将下车辄切齿”的实例,从侧面进一步说明杜季良为人处世产生的社会效果,来反衬“周慎处世”的正确,强烈表示了不愿子孙效法杜季良处世的愿望。文章从始至终,层层递接,环环紧扣,针线绵密,结构严谨,使人感到既简洁精练,又无懈可击。

此外, 本文用语自然、率真、亲切; 语句凝练而不拖沓, 读起来琅琅上口, 也值得称道。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