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唐国主·李煜《虞美人》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赏析]

这首以 “春花”起句的词作,正是填于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李煜死前的春天。读罢全词,在眼前仿佛呈现出一位亡国之君在月夜沉吟的画面,并体味到主人公身处的屈辱和险恶的处境,还有那无法消除的悲愁激楚的情绪。

先看上片: 春花秋月何时了? 以问句起。作者面对本来是美好的春花与秋月,却发出了如此疑问,一时令人费解,难道是诗人对这样的良辰美景都很厌倦,都很反感吗?读下一句 “往事知多少”,就会有所领悟,原来是那些不堪回首的 “往事”,使他发出悲鸣和哀叹:这种身心饱受屈辱折磨的囚徒日子,究竟到何时才 “了”啊! 同时,那些难以忘怀的往昔一齐涌上心头。“小楼昨夜”两句,是写诗人独倚小楼望月的情景,东风在温暖的春夜吹来,轻拂着满是泪痕的脸,看着皎洁月光下的景物,不由得想起故国的山河、欢乐的岁月,这一切,真令人不堪回首,不忍回首啊!下片继续写,“雕栏玉砌应犹在”二句可想象到,当年起居宴游的宫殿池苑还在吗?也许没有改变,可如今已是物是人非了,江山易主,正如诗人的容颜,一日比一日憔悴衰老,这怎能不令他愁上加愁呢?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精彩绝妙的比喻,淋漓尽致地抒写,几乎像是诗人脱口而出的平常语,但又语尽而意无穷。全词的大意和作者所表述的思想情绪,是很易了解的。

李煜词中所包含的预感,果然应验了。史载,七夕那天,李煜在自己的住所,让乐工演奏寻乐,乐声飘过街头传入了宋太宗赵匡义的耳中,这使他极度猜疑和不满,这之后,这首 “春花秋月”词又被他看到了,于是大怒,立即命人赐李煜牵机药,第二天,李煜果然毙命。七月七日这天,正是李煜的第四十二个生日。为此,后人把这首 《虞美人》视为后主的绝命词,有人叹息道: “作个词人真正好,可怜薄命做君主。”

李煜确实是个无能的君主,他正处在一个人类最高级最险恶的改朝换代的争夺与杀戮的旋涡之中。二十五岁时,嗣位得国。南唐在五代十国中可算是一个国祚颇长、疆土较大、实力较强的国家,就当时形势来论,南唐本可以北伐中原而夺取天下,无奈他的父亲就 “生性儒懦、“素昧威武”,待到李煜登上宝座时,雄才大略的赵匡胤已演出了 “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闹剧,而准备一统中原了。所以,南唐小朝廷被吞灭只是早晚的事了。后期的李煜,内忧外患使他一筹莫展,妻死子殇更令他悲痛哀伤,以至后来就干脆不理朝政,终日寄情声色,优游宴乐,甚至胡涂到纵容奸佞,误杀忠良。当他感到后悔和痛心时,已经太晚了。

李煜是位杰出的词人,这也是古今笃论。一个人从极尊极富的地步很快变成了阶下囚又遭受到最悲惨的伤害和虐杀。这种人生的巨变,其中必然包含着最深刻、最广阔和最震动人心的内容。这些在他的诗词中积淀和凝结成了一个字: 愁。这个愁中,包括有悲、怨、哀、痛、悔、恨、忧,以及惧,等等。面对着强大的敌手和战胜者,他没有去抗暴,也没有去乞求,只是怀着 一腔愁苦在暴君轻而易举的谋算下结束了一切。李煜晚年的经历遭遇,使其词作大大地超越了同时代的温庭筠和韦庄,从而使民间词这一文学样式,自晚唐转入文人手中近一二百年而几近末路的情状下,被拯救出来,他一扫浮艳绮靡之风,使词重新走上抒情表意的正路,并有效地提高了它在文学和音乐领域内的地位,在这点上,李煜功绩最大。

这首 《虞美人》是李煜的抒情杰作,是享誉千古的倚声绝唱,它以凄绝而明畅的文学语言,表达了 一个特定的历史人物的心态和感叹,毫无矫情,更不掩饰,真率发于肺腑,酣畅犹似江河,洋溢着一股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创造出一种极绝妙极精美的境界,这就是李煜词能踞于文学峰巅并产生久远影响的关键所在。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