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北江南书三卷竹枝次第展风情》楚地竹枝词研究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江北江南书三卷竹枝次第展风情


《汉正街竹枝词》

若研究武汉的历史,不能不涉及汉口;若研究汉口的历史,不能不涉及硚口;若研究硚口的历史,不能不涉及汉正街。历史悠久的汉正街是汉口最古老的街道之一,据《夏口县志》等书记载,这条街迄今已有500年的历史。早在明朝万历年间,汉正街就已形成市镇,这里沿江从西至东,出现了宗三庙、杨家河、武圣庙、老官庙和集家嘴等众多的码头。由于水上交通便利,沿街店铺行栈日益增多,贸易往来频繁。到清代康熙、乾隆的经济发展鼎盛时期,汉正街已成为“汉口之正街”。商贾云集,交易兴盛,市场繁荣。被称为“江湖连接,无地不通,一舟出门,万里唯意”,吸引了四方商旅,八方游客,热闹繁华,至今不衰。于是,本省荆州、孝感各县,外地如晋、陕、川、湘、赣、皖、浙等省人口纷纷迁入。正如清代汉阳人徐志的《汉口竹枝词》所云:“石镇街道土镇坡,八码头临一带河;瓦屋竹楼千万户,本乡人少异乡多。”正因为汉正街举足轻重的商业地位,历来歌之咏之的作品层出不穷,其中尤以清叶调元的《汉口竹枝词》最为引人注目。叶氏《汉口竹枝词》中有大量篇章涉及汉正街,向世人直播了当时汉正街的风貌,形象艺术地凸显了汉口当年的民风民俗,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几乎成为汉正街文化的原典。

2014年初,政协武汉市硚口区委员会充分整合和挖掘硚口文化资源,组织编写了《汉正街竹枝词》一书,再一次以竹枝词的形式将汉正街全面展示在世人面前。历史总会在相应的节点上选择相应的人来接过文化传承的火炬,《汉正街竹枝词》就是这样的火炬。硚口区政协主席国洪河多次与沙月磋商出书事宜,由沙月负责总策划,政协文史办主任朱波夫负责统筹区档案局、文化局等相关部门,全力协调配合。该书在卓尔书店一经面市,就销售一空,说明读者依然在关注汉正街,关注汉口竹枝词。

《汉正街竹枝词》一书于2013年2月立项,由国洪河担任编委会主任,丁新超担任主编。另有副主编两名,分别是朱波夫、沙月;诗歌编辑五名,分别是黄春元、肖少平、刘宝森、陈伯安、姚泉名。延请了徐明庭、白雉山、管用和、何祚欢、刘富道、董宏猷为该书顾问。全书依时间列序,分三卷本,即“清代卷”53首、“民国卷”27首、“当代卷”120首,共计竹枝词作品200首。各卷按作者分类,当代卷作者以姓氏的汉语拼音字母顺序排列。清代卷、民国卷的作品题目除罗汉外,大多数都是编者所加。清代卷、民国卷作品、原注、新注与解读主要参照了徐明庭编撰的《湖北竹枝词》、沙月编著的《清叶氏汉口竹枝词解读》与清人范锴的《汉口丛谈》和其他相关资料;当代卷注释主要是对一些名词进行解说,解读主要表达对作品内容的说明,参考了相关文献和网络文字。全书按照作品总数的三分之一配图,既有老照片,也有当代摄影和书法、绘画作品。

全书的诗歌和插图分别由湖北省诗词学会竹枝词文化中心、金桥沙月竹枝词文化公司与硚口区政协书画摄影协会组织完成。该书的编辑还得到了硚口区文体局、硚口区档案局、硚口区史志办、汉正街办事处、硚口区文化馆、硚口区档案局、汉正街博物馆的帮助和支持。

湖北省诗词学会竹枝词文化中心其实与后来的武汉竹枝词学会是一套班子,都是在沙月引领下的一群武汉竹枝词爱好者。4月12日上午,《汉正街竹枝词》创作组在硚口档案馆开展项目调研活动,这标志着该书进入创作组稿阶段。至10月份,编委会组织顾问召开了《汉正街竹枝词》项目评审会,沙月作了工作汇报后,顾问们积极发言,对初稿提出了许多诚恳的建议。其后,编委会针对评审会的建议对该书进行了认真的修订。2014年1月,《汉正街竹枝词》由武汉出版社出版发行。

《汉正街竹枝词》一书的编排体例颇有新意。首先是“一页一诗”,即一个页面只排一首竹枝词。其次是“一诗一解读”,即每首竹枝词都有今人的解读。解读的形式很活泼,有针对诗题的说明,有针对作品的解释,不一而足。再次是保留原注,增加新注。若原作有注的,一概保留;若诗中涉及地方名物难以理解的,一概注释。另外,大约三分之一的诗作配了老照片或名家书法照片,用图像直观地表现了汉正街的古今。以下引用“当代卷”中一例。

白雉山

作者简介:白雉山,本名杨村,号白雉山人、首义诗翁。副研究员。曾任武汉《书刊导报》编辑部主任。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现任湖北省诗词学会顾问、湖北省吴楚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

叶开泰药店

驰名三镇叶开泰,有口皆碑好药材。

求药问医人不绝,果真金字老招牌!


解读:叶开泰药店始创于1637年(明崇祯十年),是武汉著名的老字号。曾与北京同仁堂、杭州胡庆余、广州陈李济同为“中国四大药店”之一。始址于古汉正街鲍家巷口开设的叶开泰药室,后更名为叶开泰药铺。

《汉正街竹枝词》所秉承的“薪火相传,创新发展”的文化理念,就是“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城市精神。著名作家董宏猷在该书的《序》中说:“这部独特之书的出版,不仅打造了具有硚口文化特色的‘汉正街竹枝词’文化品牌,为硚口文化工程纳入地方特色文化元素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考;而且,通过汉正街竹枝词的物化成果,全面展示上下五百年汉正街的变迁、历史沉淀以及商业文化的魅力。”“本书大众化、平民化,雅俗共赏,可读性强。一书在手,历史与现实尽在眼前。既是生动形象的汉正街百科全书,又是可供收藏的文化精品。其文化之意义,早已超越了一个地区,一个城市。”他还深情地说:“就在这部书的编撰过程中,我得知我的出生地,一个有名的里分,也将永远地消逝。于是,更加觉得这部书的及时与可贵。物化的汉正街也许会改变,或者消逝,但是,文化的汉正街,却会永远地存在,并且传承下去。”


《高山流水唱竹枝:蔡甸竹枝词》

2015年元月,《高山流水唱竹枝:蔡甸竹枝词》一书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主编为蔡永,副主编为沙月、姚泉名。

蔡甸区原名汉阳县,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知音文化根基。2014年7月中旬,姚泉名受沙月的委托,向蔡甸区文体广电局表达了共同编撰“知音竹枝词”一书的愿望,获得积极回应。双方认同竹枝词在宣传知音文化方面具备贴近民众、贴近生活的巨大优势。

经过磋商,书名暂定为《流水高山唱竹枝:蔡甸竹枝词》。因为知音文化起源于伯牙、子期的传说;蔡甸区所在的“大汉阳”地区是知音故里,千年的知音传说是这片古老土地的文化之根。作为武汉特有的文化资源,知音文化一直以来受到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流水高山唱竹枝》将以竹枝词的形式开创宣传、传播并传承蔡甸区知音源文化的新路子。以此为基调,双方确立了编撰本书的基本宗旨,即以蔡甸区特有的知音源文化为主打,兼顾蔡甸区的风光风俗、人物事件等方面,力求较为直观地反映蔡甸区的文化底蕴;双方将努力策划和推动“知音竹枝词”这一文化品牌的诞生,将以“高山流水遇知音”为肇始的“知音文化”和“武汉竹枝词”这两朵汉派文化的奇葩嫁接起来,催生新型文化品牌,形成宣传汉派文化主体“知音文化”的合力。

双方敲定了组编《流水高山唱竹枝(暂定名)》一书的相关细节,其后综合专家的一些意见,由姚泉名执笔,撰写了《〈流水高山唱竹枝(暂定名)〉编撰方案》。《方案》明晰了编撰思路:236(一)本书拟收录竹枝词作品200首左右,全书分为“竹枝旧声”和“知音新唱”两部分。“竹枝旧声”部分,将从相关典籍中择要收录“大汉阳”区域在新中国成立以前竹枝词作品,大约50首。“知音新唱”部分则以现当代竹枝词作者的原创作品为主,辟“知音源文化”“蔡甸风光”“蔡甸人物”“民俗风情”“特色饮食”等五个栏目,大约150首。(二)全书采用“一面一事一竹枝”的编排形式,即书的每一面,上为竹枝词作品,下为相关注释。装帧设计避繁从简,力求清新大气。(三)拟延请区域内的著名书法家、画家、摄影家题签、插图。

《方案》提出了“原创作品要符合竹枝词的民歌特色,语言趣而不油,风格俗而不恶,立意妥而不卑。相关注释力求准确、简洁、生动,不宜太长”的创作要求。所谓“语言趣而不油”,是指原创竹枝词作品要语言风趣幽默、轻松俏皮,但不要油腔滑调,搞成打油诗;所谓“风格俗而不恶”,是指原创主旨作品的风格要通俗易懂、贴近生活,但不要低俗恶俗,搞成顺口溜;所谓“立意妥而不卑”,是指原创竹枝作品可以歌颂赞扬,但不要阿谀奉承,诗格卑下,搞成“台阁体”。总之,是要保证原创作品的文学品位,保持诗歌的格调。

7月21日,武汉竹枝词学会、武汉金桥沙月竹枝词文化有限公司向蔡甸区文体广电局正式提出共同编撰《流水高山唱竹枝》的申请。获得批准后,双方签署了《流水高山唱知音》诗集编撰合同,正式启动了全书的编撰工作。

经过精心筹备,7月24日,《流水高山唱知音》创作会议在知音故里——武汉市蔡甸区召开。会议由蔡甸区文化体育广电局陈进军副局长主持。

会议特邀代表、市作协主席董宏猷深情地指出,这本书的创作、编撰,标志着竹枝词回家了。蔡甸作为著名的民歌之乡,具有独道的文化眼光,用独特文学形式修史,修当代史,利在当今,功在千秋。记录民俗地情的竹枝词回家了,具有独特民歌风味的竹枝词回到了自己的土地上,来自民间的竹枝词将要生长出自己的花朵。这是武汉竹枝词学会又一次极成功的优秀传统文化普及,可以吸纳蔡甸的年轻诗人,壮大竹枝词文化队伍。董宏猷不能忘记当年他在蔡甸当知青,就是听着蔡甸的伯伯们唱歌长大的,并且搜集了大量蔡甸民歌,他后来发表好多诗歌,就是蒙受了蔡甸民歌恩惠。竹枝词创作是有门槛的,要按照竹枝词格律进行创作,发挥蔡甸区民间文学优势,如说善书,唱鼓词,还有很多,融入到创作中来。他希望多一点蔡甸特有的民俗内容,如农事、人物等。董宏猷建议把专家创作与广大民众参与结合起来,让更多的人来写蔡甸。

蔡甸区文化体育广电局蔡永局长在总结中强调,《流水高山唱竹枝》的立项意图,重点是以知音文化为主打,打造蔡甸区的文化品牌。一年做一点,做好传播传承工作。立项方案在创作过程中要结合实际不断完善。作者们不要拘囿于方案所作的初步思考,欢迎大家自己拟题来创作,比如蔡甸的花石行、财鱼焖藕等。请大家在创作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作品的立意要积极,要体现正能量,反映核心价值观。

会议通过座谈的形式,对书名、创作思路,以及作枝词的体例、格律等进行了充分讨论。武汉竹枝词学会会长沙月、副会长张少林现场认真解答了大家的一些疑问。根据与会者的建议,最终将书名定为《高山流水唱竹枝:蔡甸竹枝词》。会议还确定书稿交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参加这次创作会的还有武汉竹枝词学会的涂运桥、刘宝森,以及蔡甸诗联学会的龙良瑛、蔡晓明、王体大、唐洲、张继安、李正华、吴春和、陈志波等竹友共计30余人。每一位与会者都领到了自己的创作题目,纷纷表示,一定竭尽全力参与项目,保证创作高质量、高水平。

一个月的创作时间很快就到了。8月中下旬,姚泉名就陆续收到蔡甸诗人的来稿,沙月也将市区组稿陆续收齐。从稿件的作者来看,本书原创竹枝词的作者层次丰富,既有享誉全国的大作家、大诗人,如董宏猷、管用和、白雉山、陈建新等;也有扎根本土的蔡甸诗家。省中华诗词学会的常务副会长向进青、副会长李辉耀、秘书长雪湘明等人百忙之中也分别创作了数首蔡甸竹枝词,以壮声色。

所有的原创诗人在作品中都饱含了对蔡甸的深情厚谊,如董宏猷,将当年在蔡甸当知青的岁月浓缩在一首首蔡甸民俗竹枝词中,表现了他对农村生活的熟稔,看这首《双抢》:“饭在锅里等人吃,天天开的流水席。回家倒头就做梦,一屋鼾声八脚泥。”形象生动,风趣幽默,得竹枝三味。再如曾在蔡甸生活过20多年,把最美的青春留在了蔡甸的管用和先生,不吝笔墨地赞美了蔡甸的美丽风光,且看这首《索子长河》:“索子长河若画廊,一条玉带系千乡。田园港汊蜿蜒过,不是鱼仓即稻仓。”还有白雉山先生,他以80多岁的高龄按时写完了五题竹枝词,后来,编辑发现咏蔡甸籍著名书法家陈义经先生的竹枝词没安排人写,想到白老和陈老是多年的老搭档,就去电请白老再创作一首。白老二话不说,立即答应下来。更让人感动的是,不到半小时,他就从网上将“作业”交来了,而且还亲自写好了“注”。

李正华是当代蔡甸文化的播种者之一,他当年主持工作的侏儒山文化馆享有全国性声誉。他非常支持本书的编撰,积极撰稿,创作了一批艺术水准很高的竹枝词作品,是本书入选作品最多的诗人,共计17首。另外,奓山中心小学的陈志波老师可能是本书最年轻的作者了。他不但完成了既定的诗题,还创作了一系列饶有情趣的蔡甸农俗竹枝词,丰富了本书的内容,他也有14首作品入选。不能不提本书序言的作者,原湖北省文联副主席、国家一级作家刘富道先生。刘主席是蔡甸奓山人。当姚泉名拿着本书的初稿,请他出山写序时,他只是说,我不懂竹枝词,但我愿意为家乡的文化事业出点力。当时,他的手头上正在创作一个大部头的剧本。但为了家乡的文化事业,为了给蔡甸唱响竹枝词鼓一个掌,他还是很快将序言写好。他在序中对武汉竹枝词学会这个团队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沙月带领她的团队,将竹枝词运用于武汉城市文化建设之中,讴歌地域文化元素,为人称道。《沙月竹枝词》《汉正街竹枝词》《长江流域民俗竹枝词》作为最新成果,在中华竹界独树一帜。本书中,沙月团队的诗人们同蔡甸本地的诗人们一道,用清新晓畅的竹枝词作品,吟咏蔡甸风物,弘扬知音文化,浓墨重彩勾勒了蔡甸的锦绣画卷。”

全部作品都按既定时间汇总后,8月25日至9月9日,沙月主持了稿件的初审工作,主要由黄春元和姚泉名对来稿进行初审。初审的要求是:1.审体裁是否合乎平仄律与用韵律;2.审表达是否符合“正能量”要求;3.能够修改的尽量修改;4.实在无法修改的忍痛割爱;5.按照初步策划做好作品分类。在初审过程中,身在深圳的黄春元付出了大量的心血,所有的工作都是在网上进行,圆满地完成了初稿的审定工作。

一审之后,书稿就由主编蔡永把关,他亲自对每首竹枝词的诗句进行审定和修饰,对每条注释进行考证和增删,对书的装帧进行设计和打造,经常与大家在网上讨论具体的修改方案。本书从排版到最后印刷,其间仅修版就达到15次。10月28日,蔡先生还组织召开了区文体广电局和市竹枝词学会的相关专家参加的集体定审会,确定篇目、版式等。可以说,这本书从策划、创作、审校、设计、组织的每一个环节都凝结着他的汗水;从封面、扉页、序文、目录、正文、题跋的每一个地方都凝结着他的心血。

薄薄的一本书,调动了蔡甸区乃至市级、省级诗词、书法、美术等各个领域的文学艺术精英。2015年1月5日,《高山流水唱竹枝:蔡甸竹枝词》一书由武汉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洪山竹枝词》

洪山区历史悠久,人文底蕴深厚。古代,长江与今东湖、南湖、汤逊湖连通,直到宋代,武昌以东方圆四十多公里水面都在今洪山辖区内。当年,屈子行吟,李白放鹰,陆游入蜀;朱元璋九峰访释无念大师,谭嗣同登洪山宝塔,净慧大师落发卓刀泉古寺,都发生在今洪山境内。值得一提的是,楚地乃中华竹枝词之源头,武汉竹枝词在中华竹枝词板块中占有重要分量,洪山竹枝词在武汉竹枝词中一直占有一席之地,如民国蔡寄鸥的《洪山竹枝词》等,影响深远。

由武汉市洪山老年大学、洪山区文化体育出版广电局、武汉文化遗产协会竹枝词学会组编的《洪山竹枝词》一书于2016年6月公开出版发行。张少林是这本书的主要组织者。这本书中选编的竹枝词,突出了洪山的地域特色,新、旧唱联袂,古今同源,一脉相承,且新唱多为洪山老年大学学员和学校教职员工的新作,同时吸收了省、市内外竹枝词诗友的佳作,旨在为传承中华文化,振兴中华竹枝词尽绵薄之力。

《洪山竹枝词》一书分为洪山点赞、山川揽胜、草木寻芳、学府精英、旧枝撷英等五个版块,计收竹枝词近280首。

“洪山点赞”版开篇为“洪山新篇”,是总括洪山区全貌的作品,尤以程林的《洪山十唱竹枝词》最显目:“一唱洪山好竹枝,梅花开在雪霜时。春风化雨香千里,韵绕湖山万里诗。”“二唱洪山御菜红,走南闯北建奇功。乡间土菜连金殿,天下分享欢乐同。”“三唱洪山好风光,山青水秀鸟飞翔。上观黄鹤云中绕,下俯长江万里长。”“四唱洪山智慧多,校园遍布似星罗。行吟阁中留佳韵,南望山前听楚歌。”“五唱洪山经济强,化工光谷益相彰。三年总值翻一倍,科技振兴城与乡。”“六唱洪山深底蕴,东门伏虎记前情。关公卓土飞泉涌,柳岸诗仙曾放鹰。”“七唱洪山好梦同,干群携手树民风。园林城市宜居住,社会和谐信息通。”“八唱洪山引凤回,高新科技筑高台。公司上市排成队,区校联姻后劲来。”“九唱洪山喜文明,窗口春风笑脸迎。一站流程优服务,公平办事少纷争。”“十唱洪山持续型,满城绿树楚山青。九峰云绕千枝秀,广埠屯环万户宁。”从十个方面对洪山区的新面貌进行了讴歌。“洪山点赞”的其他竹枝,则通过一个个的“点”来给洪山丰富多彩的建设新貌“点赞”。如李秋华的《洪山科技一条街》:“珍珠粒粒串成群,桂子书香鲁巷云。航母飞船孵化起,摘星拿月有来人。”对洪山区超强的科技研发能力点赞。如易恒清的《光谷步行街》:“德意牛排味道香,大韩料理店员忙。国人细品他邦食,油炸窝窝老外尝。”为光谷步行街里的中外美食点赞。如张少林的《野芷湖大桥》:“水上三环接二环,东南西北比邻般。绿杨丝动蛙声起,一路高楼对远山。”为生态和谐的交通新枢纽点赞。如方祥华的《武汉西藏中学》:“汉藏同胞手足情,东湖之畔读书声。师资校舍呀啦索,五彩经幡扬美名。”为湖北省唯一的内地西藏学校点赞。如蒋月华的《洪山老年大学》:“塔影松声耄耋多,写生拍照扭秧歌。娇柔身段狂飞舞,返老还童叫细哥。”为有近8000学员、300个教学班,涉及老年朋友方方面面的兴趣爱好的洪山老年大学点赞。如黎银屏的《农家乐》:“汤逊湖边一酒家,游人坐品好香茶。相邻桌上时鲜菜,玉带香菱拌藕花。”为汤逊湖边的特色饮食服务点赞。如傅占魁的《三月三放风筝》:“一片清新扑鼻香,红衫小女画中央。风筝牵引心头翅,蹦跳犹如鸟在翔。”为洪山区的传统民俗点赞。如万新民的《洪山菜薹》:“塔影钟声聚佛缘,花黄衣紫映云天。年年都进皇宫院,入味香纯脆嫩鲜。”为久负盛名的洪山菜薹点赞。徐复峰《抗洪烈士高建成》:“抗洪犹忆九八年,一世英名指导员。率领尖刀深水去,簰洲湾里赞歌传。”为驻地在洪山的“九八抗洪英雄”高建成点赞。

如果说“洪山点赞”撷取了洪山区不同的靓点进行描写,绘成了一幅“洪山人文图”,“山川揽胜”则挥洒出了一幅“洪山风景画”。洪山得造化垂青,大江大湖,风景如画,历来诗人歌之咏之,不绝于耳。《洪山竹枝词》一书将洪山区的大小景点一一罗列,予以歌咏,令人目不暇给。如黄小遐《桂子山》:“香风九月满江城,万点黄英万树生。更有一番风景好,桂阴深处读书声。”桂子山位于华中师范大学校园内,该山以满山的桂花树而闻名遐迩,每年九月,桂树飘香,香飘满园。如王惠玲《东湖》:“风微波漾一舟行,何处吹箫隐隐听?欲织斑斓千个梦,却疑惊动满湖星。”东湖风景绮丽,名闻天下,歌咏者最多,此首别有情趣。如刘先森《天兴洲》:“轻黄芦苇自悠悠,船泊荒滩古渡头。岛劈长江分两段,绣鞋一只起瓜洲。”天兴洲又名天星洲,俯瞰如一只绣花鞋,地处长江武汉段青山峡水域,四面环江,面积约26平方公里。如江晶晶《卓刀泉》:“英雄忠义足千秋,万古留名汉寿侯。自得卓刀泉饮处,东门伏虎汇清流。”卓刀泉位于洪山区伏虎山麓卓刀泉寺内。相传,关羽曾驻兵此地。时天旱无水,兵干马渴,关羽情急之下,卓刀于地,顿时水涌成泉,后人便将此泉取名“卓刀泉”。如王春桃《施洋烈士墓》:“伸张公理岂能闲,铁路工人作靠山。视死如归军阀惧,一腔正气撼人间。”施洋烈士墓位于洪山南麓。施洋是著名律师,中国共产党员,1923年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时被捕,随即惨遭杀害。如艾诗人《广埠屯》:“广埠屯粮好个天,帝王亲授打牛鞭。与民争食昏庸主,故事听来麻辣鲜。”广埠屯自古以来为入武昌东门的交通要道,对卫戍明楚王府至关重要;且此地广袤肥沃,适宜耕种,于是明楚王将此地选为护卫军的军屯之地。

“草木寻芳”版乃囊括了洪山区的各个公园。如方祥华的《东湖梅园》:“银湖月满影摇红,一段香云润晓风。喜鹊枝头圆梦境,春声先夺古城东。”东湖梅园是中国梅花研究中心所和中国梅文化馆所在地。创建于1956年,位于东湖风景名胜区磨山景区南麓,与南京梅花山梅园、无锡梅园和上海淀山湖梅园并称“中国四大梅园”。此诗写梅园色香声影,已臻化境。如刘志澄的《东湖樱园》:“樱林花海靓湖边,灿若云霞倒影连。喜看相亲台上客,鹊桥巧渡彩虹牵。”东湖樱园占地260亩,有樱花树10000株,绝大部分樱花是中日双方1998年共同投资栽种的。园内以仿日本建筑的五重塔为中心,配以日本式园林和建筑,整个景区体现出浓郁的东瀛风情。如沙月的《东湖苍柏园》:“东湖可竹柏犹新,七桂欣迎小燕春。疑海听涛应笑慰,东湖勿忘创园人。”苍柏园位于东湖听涛景区,系2008年为纪念东湖创始人周苍柏所建。周苍柏,爱国的民族资本家,抗日战争中其子为国捐躯,其女周小燕,新中国著名音乐家。如刘千的《南湖幸福湾公园》:“青云揉碎撒湖心,草树围屏放野禽。未到黄昏人已爆,腰缠衣袖过园林。”南湖幸福湾公园位于洪山区珞狮南路南湖片区。园用地面积约36万平方米,包括水上活动、体育健身和生态景观区,还设计有软质缓坡入水的湖岸线,湖中种植有荷花、菖蒲、鸢尾、水葱、茭白等水生植物,形成湿地景观。

洪山是闻名的大学城和科技城。辖区内有高等院校38所,其中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省部属以上高校14所,国家重点学科6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3个,省以上科研机构35个,有两院院士54名,在校大学生近50万人。国内第一根光纤、第一台大功率激光器、第一个科技企业孵化器均诞生在这里。1988年创立的洪山科技一条街,长达10公里,是华中地区最大的科技、电子、243信息市场和重要的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素有“北有中关村,南有广埠屯”的美誉。诚如方祥华《学府精英序曲》所谓:“桂子山连广埠屯,珞珈光谷是家门。新兴科技沿街摆,惠及中华励子孙。”《洪山竹枝词》一书特辟“学府精英”版块,将这些高等学府中杰出的精英逐一吟咏,构建了一个群星闪烁的“人才库”。这些竹枝词主要由刘宝森创作,计49人,能写出各自的特点,如《钱基博》:“为寻庄子道家文,博览群书著作勤。将发九流之管钥,殊途汇聚独称君。”钱基博(1887—1957年),字子泉,江苏无锡人。抗战胜利后,任武汉华中大学(今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著有《经学通志》《国学必读》《读庄子天下篇疏记》等。再如《吴泽霖》:“土司夏大礼佳宾,苗布边民贵待仁。文物展陈惊诧众,幅员辽阔尽奇珍。”吴泽霖(1898—1990年),曾任上海大夏大学、中南民族学院教授等职,著作有《贵州清水江流域部分地区苗族的婚姻》等,主编《人类学词典》。再如《张舜徽》:“唯君尊朴厌虚声,夜读攻艰似破城。执笔著书无悉数,苍松挺拔晚风清。”张舜徽(1911—1992年),湖南沅江县人。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国第一位历史文献学博士生导师,一生完成学术著作24部共计八百万字。精于“小学”,博通四部,成为一代“通人”大家。其学术著作全部由毛笔撰写完成。再如《张良皋》:“二战硝烟血洗尘,红楼巧说喜新春。武陵竹屋江城雨,留住乡愁福并臻。”张良皋(1923—2015年),湖北汉阳人,华中科技大学建筑系教授,著名建筑学家,巴楚建筑文化缔造者、红学家,著作有《武陵土家》《老房子——土家吊脚楼》《匠学七说》《巴史别观》《中国民族建筑(湖北卷)》等。这些在洪山地区工作过的学者,极大加深、加厚了洪山区的文化底蕴。

“旧枝撷英”收录了50首前人的竹枝词作品,起自南宋无名氏,止于现代何香凝,以晚清及民国为多。当然,这不是洪山旧竹枝的全部。50首中有一些是平常很难注意到的作品,如清人周寿昌的《白沙洲渔家竹枝词》四首就很有价值,其一:“洲前雨过日为薰,洲面霞飞乱水纹。明日南风宜下网,半天看起鲤鱼云。”其二:“白沙洲前落乌蓬,丁字湾前理钓筒。朝去洲南暮洲北,一江日照两江红。”其三:“郎网银鳊鲙作羹,妾携双鲫带葵烹。前途听说风波恶,只傍洲边十里行。”其四:“中秋无雨卜鱼饶,夜赛鄱宫闹管箫。三月三兼九月九,两番风信验鱼苗。”我们从中可藉以了解清代白沙洲一带渔民的生活情形。

洪山老年大学校长方祥华在《洪山竹枝词·序》中说:“宋元以后,尤其是清代,竹枝词创作达到高峰,出现了各种地方性竹枝词。这类竹枝词记录了各地风俗民情,山川名胜等,写法上则诗与注并重,诗、注相得益彰,这些都成了民俗学难得的好资料……这一类竹枝词才是中华竹枝词的主流,也是我们今天应该传承和挖掘的宝库。无论是竹枝词团队还是个人,收集整理并身体力行,积极创作、研究民俗风情类竹枝词,无疑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工作,也是今后应该努力的方向。”

这正是:

汉正街连蔡甸街,洪山新唱隔江谐。

竹枝三卷吟风物,花影过墙探玉阶。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