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病源候论》的主要内容,《诸病源候论》导读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诸病源候论》的主要内容,《诸病源候论》导读

《诸病源候论》是中国第 一部关于病因、症候学的专著。又名《诸病源候总论》、《巢氏病源》。隋巢元方等撰,成书于大业六年(610)。本书的作者和卷数历代记述不一。《隋书 ·经籍志》载《诸病源候论》5卷,吴景贤撰; 《旧唐书 ·经籍志》载 《诸病源候论》50卷,吴景撰;《新唐书 ·艺文志》则载《诸病源候论》50卷,吴景贤撰,并载 《诸病源候论》50卷,巢元方撰; 《通志艺文略》亦并载 《吴景贤诸病源候论》50卷,巢元方撰《巢氏诸病源候论》50卷;至《宋史 ·艺文志》以后,则只载巢元方撰 《巢氏诸病源候论》50卷。巢元方为隋代医官,史志均有记载; 吴景贤为隋代医家,《隋书 ·麦铁杖传》亦有记述;唯吴景无从考,一说为吴景贤之误。据近世考证,《诸病源候论》是隋太医博士巢元方主持由多人集体编撰而成,吴景贤是主要成员之一,故史载巢元方撰和吴景贤撰实为一书。《诸病源候论》的刊版,据现有文字记载,最早为宋天圣五年(1027)所刊北宋本,已失传;南宋刊本在日本尚有保存者,亦残缺不全;宋以前有无刊本无从考。现存主要版本,最早为元代刊本 《重刊巢氏诸病源候总论》;嗣后有明新安汪氏主 一斋校刊本,日正保二年(1 645)书林万屋作左卫门刊行本,清《四库全书》本,嘉庆十四年已巳(1809)刊本,光绪十七年辛卯(1891)湖北官书局重刻本,1955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本。

巢元方,隋代著名医学家,生卒和籍贯均无确考。大业年间(605—616)任太医博士、太医令。据《开河记》载,曾奉隋炀帝之命诊视麻叔谋风逆疾,治愈。并奉敕主持编撰 《诸病源候论》50卷,大行于世,为促进中医学的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诸病源候论》共50卷,分67门,列1739论。它总结了隋以前临床医学的经验和成就,以《黄帝内经》为理论基础,专论病因、病机、症候。全书以病为纲,以候为目,对复杂的病症进行系统分类,每候都具体分析列述其病因、病机、症状,最后论治法,唯少议方药,多附有导引法。其具体内容可分为以下几层次:

第1—30卷,以内科病症为主,兼述五官、口齿病症。包括风病、虚劳病、消渴病、伤寒病、时气病、热病、温病、疫疠病、疟病、黄病、咳嗽病、淋病、脏腑病、心病、痢病、九虫病、疝病、痰饮病、癖病、脾胃病、霍乱病、血病、毛发病、面体病、目病、鼻病、耳病、牙齿病、唇口病等,共52种病,936论。

第31—36卷,重点论述外科病症。包括丹毒病、肿病、疔疮病、痈疽病、痔瘘病、疮病、伤疮病、兽毒病、蛇虫毒病、杂毒病、金疮病等,共15种病,265论。

第37—44卷,论述妇产科病症。包括妇人杂病、妊娠病、将产病、难产病、产后病等,共5种病,283论。

第45-50卷,论述小儿科病症。包括小儿易患的内、外、五官等科杂病,分六类,共255论。

本书是继《内经》、《难经》、《伤寒论》之后,推动中医学发展的又一重要著作。其贡献主要在于,在许多方面突破了前人的见解,提出新的观点,特别是继承和发展了中医学的病因病机理论,把病因病机学说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并建立了新的疾病分类方法和分类体系,比较突出的是: 1. 对病因的认识,突破了传统的六淫、七情、饮食劳倦等内容,明确提出了引起传染性疾病的“乖戾之气”;并对地方病、寄生虫病、皮肤病、破伤风、不育症等病的病因作了新的比较正确的说明。2. 对病机的认识,以脏腑学说为核心,竭力明确揭示每病每候的本质属性、本质特征,对症候的划分细致、清晰,易于鉴别掌握。如黄病分论为急黄、内黄、行黄、犯黄、癖黄等;水肿病分论为风水、皮水、大腹水肿、水注、水症、水瘕、水盅、水癖等。对许多疾病的讨论都包括病因、发病、症候、兼症、变症、转归、预后等详细内容。3. 在疾病分类方面,第 一次建立了系统的症候分类体系。全书以内、外、妇、儿分科为序,以病为纲,以候为目,以症候的讨论为核心,把脏腑辨证、六经辨证统一起来,形成 一个条理清楚、有机联系的辨证论治体系。4. 在治疗学上,较少讨论方药,但引用了《养生方》、《养生方导引法》的许多内容,体现出该书防治疾病方法的 一大特色。同时,隋以前关于养生、导引的文献资料多已散佚。幸因该书的引用把不少内容保存下来。由于时代的局限,该书不免夹杂着一些迷信荒诞之说,全书内容亦有一些 重复之处。

本书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在中医临床 医学文献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研究隋以前医学成就的基本文献之一,对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唐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唐王焘的《外合秘要》都较多地引用本书资料;宋王怀隐等的《太平圣惠方》、明朱棣的《普济方》等都采用本书的体例和分类法,并引用其论点。清《四库全书总目》称: “《内经》以下,自张机王叔和、葛洪数家外,此为最古。究其要旨,亦可云证治之津梁矣。”宋代、明代将此书列为考核医生的基本内容之 一。同时,本书产生一定国际影响,日本的《医心方》 一书较多地收录了本书的内容。对本书的研究,校刊者最早为宋代赵拱、晁宗悫等,但未留下校勘记;元刊本有 《辨难》 一卷,似属校勘记之类。但已佚;明代汪济川、江瓘的 “校刊本”和吴勉学的“校刊本”亦均未记述校勘情况;有文字可考者,唯清代归安陆心源的《群书校补》中有《巢氏诸病源候论校误》 一卷,校记一 百条;近年出的专门校注本,是1980年南京中医学院的 《诸病源候论校释》。

参考文献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