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证治裁》的主要内容,《类证治裁》导读
《类证治裁》是综合性中医著作。清林珮琴著。撰于道光十九年(1839)。初刊咸丰元年(1851),其后又多次刊印。现存主要版本有: 清咸丰元年辛亥(1851) 丹阳林氏研经堂初刊本,同治七年戊辰(1868)崇仁谢希昉重刊本,光绪十年甲申 (1884)丹阳林晋卿研经堂家藏重刊本,1959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排印本。
林珮琴 (1772—1839),清代医家。字云和,号羲桐,江苏丹阳人。嘉庆戊辰 (1808)年举乡魁,好医,喜读方书,精于医术。林氏认为学医若 “不先窥 《内经》奥旨则皆无本之学也”,并以“学不博,无以通其变,思不精,无以烛其微”的治学精神,勤学不倦,钻研歧黄医术数十载,每于灯下披阅方书,以油尽为率。虽不以医为业,但治愈病人颇众,积累治验甚富。因有感于其时行医者大都“学殖荒芜,心思肤浅,甚则治温疫以伤寒,治血枯以通瘀法”,或“喜行温补不顾留邪,动辄攻消不知扶正,轻者重,重者死”,故力图矫而正之,乃博采众家之长,宗经立论,酌古用方,集诸家论述之精华,参以己见,仿张氏 《医通》之体例,辑为《类证治裁》 一书。
本书共8卷。附卷1卷。全书约40于万字。本书卷首部分,除序、传、凡例外,列“内景综要”,简要介绍脏腑生理等内容,卷1—8论述各种病证,包括:卷1论中风、伤风、伤寒、温、冬温、热、暑、湿、燥、火、疫等;卷2列虚损、劳瘵、咳嗽、肺痿、肺痈、失音、哮、喘、少气、诸血、汗、脱等病证;卷3述呕吐、噎膈、反胃、关格、诸气、肝气、郁、呃、嗳、痞满、肿胀、积聚等脾胃与肝胆病证;卷4录癫狂、痫、怔忡、惊恐、烦躁、健忘、不寐及三消、泄泻、痢等证治;卷5介绍头风、鹅掌风、紫癫风、白癫风、痹、痿、眩晕等诸证;卷6载头痛、胸痹、身痛、腹痛、胁痛等;卷7论淋浊、阳痿、遗精、便血等二阴病变;卷8论妇科经、带、胎、产各种病证,后附外科诸疮、瘰疬、梅疮结毒等。附卷包括“生死辨”、“舌色论”和跋。全书对每一类病证,都是概述病因和脉证辨治,并详细分析重点证候,其次介绍适宜治则和方剂,对许多病证还附述了林氏的治案,作为学医者借鉴。
本书以《内经》、《难经》理论为基础,广泛吸取古今名医的学术经验,采摭上自仲景、河间、东垣、丹溪诸家,下至清代张璐、叶香岩、程钟龄各家的临证经验,分门别类地叙述了内、妇、外科各种病证的辨治。林氏认为,临证识病的关键是识证与辨证,并指出识证的重点是识其病变属阴属阳,是虚是实,是六淫为患,还是七情所伤等等;辨证的要点是辨其在经、在络、在脏、在腑、在营卫、在筋骨等不同病位。在这一认识指导下,书中论述各种病证,精于辨析不同证候,即根据病证的不同病因和表现,将其辨析确定为若干个不同的证候,并依此介绍具体的治法和方药。论述条理清楚,内容系统,使学者易于掌握辨证、识证的要领。如对于呕吐论治,先概说“呕吐症,胃气失降使然也,而多由肝逆冲胃致之”,故“治呕吐必泄肝安胃”,继而详辨呕吐的病因及各种表现,将其分为10余种证候,如肝阳上亢所致,脾、胃阳衰者,肝火郁热等,并逐一介绍治法方药,如 “脾阳衰,不能运化,腹胀痛呕者,用辛温行滞,香砂六君子汤加益智、厚朴、神曲”。又集诸各家呕吐哕治法及呕吐脉候和附方于后,最后附有6个医案说明辨证不同,治法各异,效如桴鼓。
林氏对歧黄医术造诣颇深,不仅能宗经立论,酌古用方,在广集博采的基础上,取材审慎,择其精要,而且富有治疗经验,辨析证候言简意赅,切中要点,体现了中医辩证施治的特点,所选方剂灵活实用,并编排附方,便于后学检用。故此书是为医者临床不可多得的参考书之一。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