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说》的主要内容,《陶说》导读
《陶说》是叙述中国古代陶瓷发展史的专著。清朱琰著。本书第1次刻本是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鲍廷博本。初未列入《知不足斋丛书》,后人将之增入该丛书。有乾隆四十七年 (1782)本,乾隆五十年 (1785)本,乾隆五十二年(1787)本,此后刻本渐多,有《翠琅玕馆丛书》光绪八年(1888)冯兆年刊本及1916年任恒重辑本,《艺术丛书》 本,《芋园丛书》 本,《说荟》本。单行本又有1914年文友堂铅字排印本,1931年又有仿鲍本刻版。1935年商务印书馆印入《万有文库》中。
朱琰,字桐川,别号笠亭,浙江海盐人。具体生卒年不详。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丙戌科进士,任直隶富平知县,乾隆三十一年二月至三十四年 (1766—1769)吴绍诗(1699—1776)(山东海丰人,字二南,官吏部侍郎),任江西巡抚,朱琰为其幕僚。朱琰学识广博,能诗善文,兼善绘画,著作丰富。已出版过的有《金华诗录》、《明人诗综》、《唐诗律笺》、《词林合璧》、《律赋夏课》、《学诗津逮》、《笠亭诗选》、《金粟人遗事》、《湖楼集》及《陶说》等10种。另有未曾刻印出版的《说文录》、《异韵学》、《琴学》、《古文清英》、《唐百家诗选》 等四种,绘画作品则有乾隆三十二年(1767)所作《群盲图》。朱琰任吴绍诗幕僚时,留心陶业,以古无陶瓷史专书为憾事,于是他便亲去考察景德镇窑业情况,结合古文献考证,著成《陶说》一书。
《陶说》全书6卷,各卷内容简介如下:
第1卷“说今”,其内容有二,一是介绍清代景德镇窑的概况,从清初顺治十一年(1654)皇帝令景德镇窑烧造龙缸谈起,直至乾隆时景德镇窑的盛况,并指出“有陶以来,于兹极盛,此无他,人心忧裕,人力宽闲,地产物华,应运而起,有必然矣”。二是介绍清代景德镇窑的制瓷工艺。其全文录唐英《陶冶图编次》的20个工艺流程。
第2卷 “说古”,其内容分为两部分。一曰: “原始”,根据古文献探讨陶器的起源。二曰:“古窑考”,综合古文献介绍唐、宋、元时期的制瓷名窑。朱琰以为唐朝才有瓷器,故从唐朝谈起。其中叙及的唐代名窑有:越窑、邢窑、鼎州窑、岳州窑、寿州窑、洪州窑、大邑窑等: 宋代名窑有: 定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柴窑、唐窑、邓窑、董窑、耀州窑、龙泉窑、吉州窑、磁州窑、山西窑、建窑、象窑等,并叙及朝鲜青瓷,定名为 “高丽窑”。
第3卷“说明”,其内容亦分为两部分。一是介绍明代景德镇各时期官窑的概况,叙及“洪武窑”、“永乐窑”、“宣德窑”、“成化窑”、“正德窑”、“嘉靖窑”、“隆庆万历窑”的产品特征及其名贵品种。二是介绍明代景德镇的制瓷工艺,“杂采诸书,为之条理,不复更详原出书名”。叙及各种陶瓷原料的产地及其性能、用途及各种釉料的配制、成型方法、彩绘工艺和烧成工艺等。
第4卷至第6卷均为“说器”,分上、中、下3卷。其体例大体相同,主要是介绍各时期的陶瓷造型品种及装饰特征。第4卷从上古至隋代,分“唐虞器”、“周器”、“汉器”、“魏器”、“晋器”、“南北朝器”、“隋器”7章。第5卷从唐至元,分“唐器”、“宋器”、“元器”3章。第6卷为明代卷,专叙明代瓷器。
《陶说》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系统而完整的陶瓷史专著,作者博览群书,务实考察,全面总结前人成果,并引论、发挥,提出个人独特见解。本书的问世不但结束了古无陶瓷史专著的空白,而且也为后来研究陶瓷史提供了良好的开端。时至今日,《陶说》仍是研究陶瓷史的必读之书。正如傅振伦先生所评:“《陶说》叙述了我国陶瓷的历史,作者详尽地说明陶瓷制造的源流和名物制度,但并不以博取胜,夸耀于世,他在旁征广引古文献之后,还伸论、发挥、折衷一是,其按语都是简要中肯的总结性论断。他论古窑器必说明其特征所在,以及鉴定真伪的方法,使读者能得到正确的认识和深刻的印象。尤其可贵的是,作者并不偏重征文考献,而侧重于实用,他丝毫不流连往古,而着重近代和当代,所以全书,先 ‘说今’ 而后 ‘说古’。他叙述古窑古器,重点放在明清两代有代表性的官窑瓷器及其造法上。”
《陶说》问世以来,刊刻多次,流世甚广。欧洲法人儒莲(M.Stanislas Julien)于1856年将其节译成法文出版。1891年英国驻华公使馆医生布希尔(StephenWootte Bushell) (1844—1908) 将其全文译成英文,1910年牛津克拉伦顿出版社(Clarendon Press)印行。1977年,大维德夫人附加索引,又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再版。中国学者傅振伦参考各种版本。对《陶说》详加校正、注释,并将其全部译成现代汉语,定名 《 〈陶说〉译注》,于1984年8月由轻工业出版社出版。该书其今注及按语通俗易懂。有些重要问题及词汇而为近人所忽略者,则详加考释。朱琰所失考和重大遗漏者,则加以补充。傅振伦的是书,是当代学者研究 《陶说》的一部力作。
参考文献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